郑哲园的澳门诗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新近出版的《中山诗词选》是从清末至建国前近百年间的1万5千多首诗词中遴选辑录的,佳作纷呈是理所当然的事。
本文着重介绍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蛰居澳门达8年之久的诗人所写的澳门诗。
郑哲园是辛亥革命前后的著名中山诗人、报人、社会活动家。曾就聘于陈炯明,任广东省府秘书长,旋因政见不合引退。结庐授业,自号五峰山人,其得意门生有黄居素、郑天健等。
中山沦陷前夕,他随长兄郑彦闻举家辟乱澳门,写下了《逃荒集》中的第一首《至澳门作》:
“一夜星霜鬓已斑,不堪摇落出乡关。乘桴岂独存三泽,荷锸宁辞瘗百蛮?西望夕阳东望月,南环秋水北环山。昔供凭眺今挥泪,相对龙鸣总汗颜。”
那时节,他举目《所见》的是什么呢?
“江左偷安士气沮,衣冠南渡更棱模。亡家破国能达,填海移山只作迂!湘橘竟为淮地枳,越矶尤甚楚人巫。补天欲炼娲皇石,休笑书生胆太粗。”
由于特殊的国际环境,在华南、香港相继沦陷后,日军的铁蹄在拱北关前停下了。然而,在那种比历史上的东晋偏安更为可悲的局面下,那些当代的“南渡衣冠”们居然能看得开,“达观”得起来,不能不令诗人感到气愤。但一介书生,纵然“粗胆”,也“补天”无术!实际上,澳门那时的民不聊生,已接近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请读《说梦》:
“七载经无芋可煨,既餐秋菊复餐梅。似乎傲骨前生有,其或饥肠盛世该?厚福尚难逢蹴尔,高情何敢怨嗟来。五丁夜入痴梦,终冀金牛路竟开。”
米珠薪桂,杂粮亦不易觅,所谓餐菊梅,那只是穷措大的自嘲之语罢了。纵然是一身傲骨,只要是来路正当,就算是“嗟来之食”也只得降格接受下来。说是“何敢怨”,其实是怨这极深,怨谁?怨自己在饥场下的腼颜,更怨造成这种可悲局面的元凶,不过,希望在人间,“五丁开路”式的神话也许会变成现实吧?艰苦的8年抗战争的胜利。是年秋,当澳门画家在孔教中学举办画展筹款赈灾时,诗人无比欢欣感慨地写道:
“千株柳忆珠江月,十万花开镜海潮。如此河山如此画,令人那得不魂销!”
就在当年冬,他离开作客8年的澳门,重返了故园中山。
自古能得到“诗圣”盛誉的只有杜甫一人,然而,不管是谁,只要能凭着自己的良知,忠实地记录下来某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所思所见,那么,他的诗中自有“史”在。编纂一本像《中山诗词选》的书,其乡土文献价值就在这里。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一首未被选进《中山诗词选》的《变声》:
“身世犹输一羽轻,穷居无告以诗鸣。独为君子惭前哲,误作清流悔此生!粟进红腰谁弃士,星摇赤舌竟烧城。抱琴欲奏弦弦绝,知道人间有变声。”
他是深知自己的致命弱点的,一句“误作清流悔此生”说得何其沉痛!以他的天份、才华,竟终生未能超越这一自设的攀篱,乃至为情所困,从政界与诗坛自动消失,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