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辛亥革命时期的郑哲园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通常认为,中山最早的报纸为郑彼岸等人创办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的《香山旬报》,这是指机印版而言。最近发现的资料表明,早在《香山旬报》之前,《香山旬报》的襄办者之一郑哲园,即已创办过《警世钟报》(石印版,因当时中山尚无印务店)。   时至今日,大概没几人知道郑哲园其人其事的了。但是,在大半个世纪以前,他却是无人不晓的诗人、教育家、老报人和早期的革命活动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从30年代起即息影家园的缘故。   郑哲园(1883年——1960年)名杰,号五峰山人。祖籍香山(今中山)濠头,而世居石岐。幼有神童之称,过目成诵,所著诗文尤善。初入邑中师范专科,与黄冷观为同窗学友。时值清末,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响,常为香港各报撰写鼓吹革命文章,并在学术上与康有为、章太炎相诘难。喜在集会上演说,在邑中创立达德学社、讲学会、戒烟会、阅书报社等,其后又于广州各报撰文,由于已引起清廷注意,乃从广州潜回香山,设“海于书屋”,明为讲学,实乃致力革命,与郑彼岸、刘思复为莫逆交。又支持其长史郑彦闻、长嫂杜慧剑创办益华女子职业学校,在该校任国文教师6年之久。   武昌首义后,香山义军即起响应,由郑哲园负宣传之总责。香山同盟会持正团公推他为正团长,且欲请他主持民政,均力辞不就,转而专心致力报业。先是在此以前,他曾与同志创办《警世钟报》(石印版),稍后又参与创办《香山旬报》、《岐江报》、《岐江画报》。1915年与兄郑彦闻创办《仁言报》,并任主笔。(此报直到日寇侵华前夕的1937年才停刊,历22年,为中山办报史上历时最长之日报。)   袁世凯窃国称帝时,郑彼岸办讨袁报于广州,邀他共襄笔政,报甫出而清遗臣龙济光之乱起,香山黄冷观、刘诵芳俱下狱,毛仲莹且遇害。郑哲园连遭七次搜捕,终因邑吏敬仰其为人,及时通风示警才幸以身免。只可惜经营多年的海天书屋为乱军所毁,所藏古籍荡然无存。   龙济光之乱平定后,他结庐讲学于南洲(今亭子下石岐药厂一带),号五峰先生,又称南洲先生。其后应聘为中山师范国文专修科主任,次年,又应邹鲁之请,赴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及中山大学任教。省长杨永泰对他十分推重,都督陈炯明聘之为秘书,终因与陈政见不合,又不善交际,不屑在官场周旋,乃辞官归里重设海天书屋,弟子如黄居素、郑天健、陈思危等皆一时之俊彦,前二人且曾任中山县长,陈亦国建国前的最后一任石岐镇长。   究其所以自此息影家园,盖因见政局反覆,又于患病之余,未婚妻杨幻辞女士猝然早逝,在以聘室之礼安葬杨氏后,从此万念俱灰,矢志终生不娶,不饰以华服、不沐浴,种种怪癖,虽近乎不可理喻,亦可见其之至情至性。   自沦陷时避乱澳门至光复时重返中山后,从此再无他求,只是潜心钻研医卜星相之术,虽不愿挂牌,从不接受诊金,而求医者门庭若市,于1960年无疾而终。身后无长物,惟余书数箱、医学手札十多本、《五峰山房诗集》末定稿一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