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彼岸的新新乐府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活跃于本世纪前半期的中山诗家中,郑彼岸和他的《新新乐府》可谓独树一帜。
郑彼岸(1879——1976)又名岸父,中山市濠头人。少年时代留学日本时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在石岐创办《香山旬报》鼓吹革命。因策动香山县民军起义有功,民国初处被广东都督府委任为首任香山县县长。他坚辞不就,引退于“晦鸣学舍”讲学。旋因讨袁失利,亡命美洲。1937年受聘于县长杨子毅,返乡修志,任中山县文献委员会主任。解放后在广州任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直至逝世。
彼岸先生对唐代白居易、元稹所共同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最为服膺,他本人也写了大量针砭时弊的诗歌,并称之为“新新乐府”,以表明对元、白的“新乐府”的继承与发展。
《走翠薇》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这篇长达500多字的歌行体诗,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里的一个小孤女长途负贩供养母亲的故事,声声泪,字字血,感人肺腑。限于篇幅,这里只另录一首较短的《吃垃圾》:
“吃垃圾,吃垃圾,吃罢蔗渣,又翻豆荚。路上小儿,三三两两,垃圾堆中,你争我抢。有时抢到罐头,舌头舐破鲜血流;有时抢到一蟹盖,笑逐颜开当上菜。吁嗟乎,有人鱼翅餐餐吃,有人街边吃垃圾。多行不义必自毙,不见煤山挂腊鸭?”
目睹沦陷区儿童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情景,诗人大声疾呼:看你们这些倒行逆施的恶贼强横到几时,落得个在景山上吊自杀的可耻下场的崇祯皇帝就是先例!诗的矛头直指日本侵略者与虎作伥大发国难财的汉奸,其锋利不亚于元白!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诗歌的战斗力,他走的是白居易的“老妪解诗”的路子。据老人们回忆,彼岸先生在濠头任教时,曾与村夫、牧童为伍,虚心地从“竹棚歌”等歌谣民谚民掘民间的语言宝藏。他的“新新乐府”以大量的民间口语入诗。如上引诗中的“持腊鸭”(上吊),以及《走翠薇》中的“了哥青”(脚的胫青前部)、“歇乃”(休息)……都是石岐话中特有的词汇。由于能以老百姓熟悉的语言,说出了他们心中想说而又不敢说出来的话,所以往往一经发表,便广为传诵。
当然,元白的“新乐府”只是我国古典诗词的流派之对诗歌中的通俗与雅正,储蓄与直率等的相互关系与孰优孰次,本就是千古争论不休的话题,今后也仍然允许多种风格的并存与相互促进。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在当年的特定情况下,彼岸先生所选取的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诗歌形式,因而,套用时下的流行用语来说,可以说是取得了最大的“社会效益”。
目前,诗坛争鸣的焦点之一,就是,如何用诗词去反映当代的现实生活。考虑到大量的风花雪月、言之无物的作品的出现与充斥大小诗歌刊物的现状,重温一下彼岸先生半个世纪以前对诗歌革新所作的尝试与努力,绝不是没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