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风筝谈往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九月九,去登高,扯高纸鹞望天流,滞运流清好运到,长命宝贵步步高。”——这是40年代的一首中山民谣。
中山人向来有在重阳节放风筝的习俗。据说,只要让风筝“流”了(中山方言,意即断线飘走),就可以转运。所以,过往每逢九月九,石岐的山头、屋顶、旷地、田埂、甚至木船的蓬顶,到处都站了许多放风筝的人,而且千方百计让自己放起的风筝流走。有故意任由别人的风筝线把自己的风筝线繲(中山方言,意即磨)断的;有自己动手把风筝线扯断的;还在风筝线上绑了点燃的神香,让它自然而然地把线烧断的。
由于安全用电等多种原因,近年在市区内已不准放风筝了。但在农村,秋高气爽的时候,仍不时可见有人在放风筝。
中山的风筝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型的观赏类风筝,例如百足(蜈蚣)、“大裆”、蝴蝶、螳螂、蝙蝠、麻鹰、双翼飞机、百鸟归巢、八卦、孖公仔、水桶等;另一类是小型的“檞斗”类风筝,主要有“马拉鹞”和“菱角仔”两种,通常是放风筝的人在放飞时设法使自己的风筝与别人的风筝搭上线,然后快速收放,把别人的风筝线磨断。为此就得选用最韧的风筝线,而且在线上胶粘上玻璃粉屑之类,使它变得锋利,如刀如锯。在放风筝极盛的40年代,南蓢的泮沙、张家边的窈窕、环城的沙涌以及石岐等地都拥有一批制作和放风筝的好手。
在1947年和1948年,石岐曾在烟墩山举办过两届全县风筝大赛,当时,由县民众教育馆举办。在观赏风筝方面,由泮沙许航宝放飞的蜈蚣连获两届冠军;而在“檞斗类风筝”中,石岐的朱明则向无敌。参加过这两届比赛产高手,有的至今还健在,但已年逾九十高龄了。
在40年代,泮沙真可谓风筝之乡,不仅拥有一批好手,而且甚为普及。每当秋高气爽,村口的大地坪及天后庙附近都聚满放风筝的人群,甚至有人在明月当空之夜,放风筝至通宵达旦,可见当地群众对放风筝着迷的程度。该村盛行此习俗起于何时已不可考,据老人回忆,至少在晚清已十分盛行了。
风筝的设计和制作的技术都要求很高。以许航宝扎作的蜈蚣为例,扎作蜈蚣的爪,用的是产于五桂山的山蓢,扎脊骨用的是茶杆竹,扎能灵活摆动的多节肢体要用本村的又坚又韧的烂眼竹,制作发声弦要用洋藤,而且是百中挑一的。1948年他扎蜈蚣时,已年近古稀了。但他仍亲力亲为,虽家境贫困,仅存四五担谷,也忍痛卖了两担以购买扎风筝的材料,可见其对民间艺术的追求与苦心。他扎作的蜈蚣长逾两丈,共有36节,74只钳、爪,放飞高空时,不但能上下起伏、左扭右摆,钳、爪划动。据说,当月夜放飞时,还可以看到蜈蚣的眼睛不住地眨动,闪闪发光。他还在蜈蚣上装有发声弦,随着风力强弱,可发出高低不一的嗷嗷响,在泮沙放飞时其声北传南蓢、南传崖口;在烟暾山放飞,整座石岐城都可以听到。所以许航宝连获两届冠军,并被选送广州参加全省比赛,及应邀赴澳门表演,获得金猪荣归。
其他匠人所扎作的风筝,也是各尽其妙,。例如有一种造型为飞机的,不但放飞在空中时可作斜飞观察,“机枪扫射”和“投弹”等动作表演。并发出嗡嗡响;有一种“蝴蝶”风筝能在碰上障碍物时,啪的一声自动摺叠,与此同时在半空中散发闪闪发光的纸片,宛如天女散花;此外,“麻鹰捉小鸡”,以及“一线系两鹰”等高难度的放飞特技,也使欣赏者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