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口飘色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崖口位于中山市的东南,与孙中山先生的家乡翠亨村相邻,每逢农历五月端五节,这里都有舞龙、舞狮、出飘色的传统习俗。其中,尤以飘色最具特色。
崖口飘色与番禺沙湾、梅隶等地的飘色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崖口飘色历来是用人抬着表演的,一般是用铁枝扎成“色架”,由小孩化妆成各种神话人物,坐着或站着在“色架”上,边游行边表演,那些小演员就称之为“色心”。这些表演通常以家喻户晓的神话为题材,例如《刘晨采药》、《刘海戏蟾》、《姜子牙收服红孩儿》等,一台这样的节目就叫做“一版色”。崖口共由八条自然村构成,称之为“八堡”,八堡都有自己的飘色队,所以当汇集在一起时,那情景是相当热闹的。何况在“出色”时还有狮龙助庆,在锦旗、彩牌、大纛和众“仙女”的伴随下鸣锣开道哩!
崖口飘色到底起源于何时,现已难考。相传从唐代起,已有谭姓族人从福建迁居于此,其后又有陆、杨等姓氏从江西迁来。由于地处海隅常遭水淹,于是便有了抬着菩萨出巡竹篾扎作的,大约相当于近代的迷信品“大士”之类,祭祀完毕之后随即焚化。相传直到明末,才开始以小孩扮演菩萨以代替纸礼品,由于那些扮演的菩萨在被抬阗出巡时不住晃动,彩衣飘飘,所以叫做“飘色”。
至于出飘色是为了纪念何人,这里也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明代崖口曾出现一位擅长以生草药治病的妇人,在一次水灾后的瘟疫中曾救治不少村民,所以她逝世后村民便把她奉以为神,出飘色以纪念她。另一种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近年,崖口飘色又有所展。例如,出现了一些“荡千秋”,“嫦娥奔月”等动态飘色,一改过去“色心”(即饰演的小孩)固定的唯一形式。此外,一些久已失传的表演项目如舞麒麟等也得到重新发掘整理,整支出巡队伍更加丰富多彩了。
在商品经济和迪斯科等外来艺术的冲击下,崖口村民依然酷爱自己的传统民间艺术,使之长盛不衰;而且发扬光大,就是十分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