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都鹤舞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市沙溪镇申明亭乡,有一种独具一格的民间艺术——鹤舞。每逢节日盛典,那引颈时高逾两米的白鹤便会出现在游行的艺术队伍中,乡民称之为“出鹤”。
“鹤舞”所用的白鹤以竹扎鹤身,外糊白纸,有布制的可以活动自如的脖颈;民间艺人藏身其中,双手鼓翅,又脚模仿鹤腿的动作来进行表演。出鹤时,常以锣鼓和广东音乐[得胜令] 、 [赛龙夺锦] 伴奏,并由村姑扮演蚌娘,与鹤嬉戏,名为“鹤蚌相嬉”;一队鲤鱼彩灯尾随其后,载歌载舞,十分好看。1987年中山市民间艺术团赴澳门参加“春花彩灯贺升平”的表演时,鹤舞就是他们带去的节目之一,曾博得澳门乡亲的热烈喝采。
沙溪一带旧称隆都,隆都舞鹤的习俗始于明代。相传申明亭乡的望族杨氏,世代屡出文士,为激励后人,取乡间一地名——鹤池,与“学”谐音,兴起了鹤舞。大约从晚清开始,在出鹤的同是,常在申明亭杨氏大宗祠前搭歌台斗歌,所唱的“鹤歌”是用隆都方言演唱的,内容从天文地理、历史传说说到花鸟虫鱼,海阔天空,无所不包。通常每位歌手登台,锣鼓手便连敲八下(称之为一击),歌手便得开腔。若三击而唱不出,就须认输下台。所以,斗歌其实是一项知识、阅历、应变急才的比试。
只是后来,由于民生凋零等原因,到解放前夕,这一民间艺术已逐渐式微。直到50年代,才由中山的文艺工作者重新发掘整理,并丰富了表演程式。“鹤蚌相嬉”的情节便在那时添加的,以变“鹤蚌相争”的暴戾之气为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