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龙·凤·麒麟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龙、凤、麒麟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根据想像创造的神圣的象征(实际上是图腾),这三者加上龟,便号称“四灵”,被视为鳞、羽、毛介四大类之首。狮子则是“百兽之王”。所以在汉民族的民间艺术中,龙、凤、麒麟、狮子等都被以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塑造和演绎着,成为祭神和民间喜庆活动的必不可缺的艺术形式。
这里先说舞“狮”。舞狮的习俗大约起源于明末,而盛行于清代以后。目前,我国的狮子在造型、扮相和技法上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北狮和南狮,或称作文狮和武狮。北狮重形,表演细腻;南狮写意,讲究桥马功夫,意在传神。
中山的狮艺属于南狮,但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一般地说,南狮又叫做醒狮,它的形象是高额双腮、大鼻、圆唇、明牙、震舌、嘴角后有细腮、细翘,头顶有独角。通过以上强烈的变形与夸张,南狮已远远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狮子的原型,成为民族尚武精神的象征。
中山地处南陲,历史上曾是海盗出没之地,加上语系比较复杂(意味着从不同的地域迁来),出于自卫等原因,民众自古习武之风甚盛。在清末民初年间,据说仅县城石岐附近,就有所谓“八大教头”,近二十间的武馆。狮艺主要是由武馆传授,以武术为基础,是武馆学员的必修课之一。因地域不同,也自然地形成了两大流派。沙田区民田区的“狮”比较温文,在狮艺上以采青和盆青为主(按:所谓采青,是指舞狮人通过一定的表演程序,采下裹于象征“松柏常青“的绿叶中的彩礼——红包);客家山区的“狮比较僄悍,通常舞的是黑狮,其特点是须短而硬,俗称“牙刷须”,以采高青、条凳青为主。而在水是居民的聚居地,”则按照自身的特点,演变为采桥青,桅青。
过去,中山群众舞狮子主要是在“神诞”之日出动的,所以民歌中有“浴佛节,耍狮场,扯块狮被作衣裳……”的说法。每逢“耍狮场”,主办人就给各武馆遍发“英雄帖”,俨然是一次庄严的武林大会。
建国以后,中山的狮艺与封建迷信脱钩,成为主要是为节日和喜庆活动肋兴的民间艺术项目,这实在是一大进步。近年来,中山举办过三次狮艺大赛,各参赛队伍在发掘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将北狮的写形,南狮的写意,以及北狮的踩球、高台、过跳板与南狮的采青技巧糅合,在造型上也突破了传统的刘(花面白须)、关(红面黑须)、张(青面黑须)等到单调的模式,显得越加丰富多彩。石岐的健武狮队曾代表市参加省民间欢乐节。
中山民间艺术的另一大项为舞“龙”。舞龙艺术种类繁多,据说,在最盛时期至少有八大类,分别是木龙、火龙、金龙、沙龙、草龙、游龙、板龙和云龙。并以黄、青、白赤、黑五色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按五行节令而舞。如旱年舞水龙以求雨,遇水灾则舞火龙以祈晴等。
在中山现有的“龙”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张溪金龙(其特点是以彩凤引路。龙长60米,龙头为竹木结构,净重达68公斤 );牛起湾金龙(以竹篾扎作,白天皮金即为金龙,晚上换上纱被则成纱龙,内燃自制的密蜡火烛,实际上成为龙灯);沙溪纱龙(特点是以金鲤灯开路);古镇六坊云龙(特点是舞龙人穿上与龙袍一样颜色、花纹的灯笼裤,舞起来见龙不见人,且辅以禾杆熏烟的手法,有腾云驾雾的效果)。
此外,为了配合舞龙,中山有的地方还同时演出舞凤,例如张溪舞凤的习俗:一人吹笛引凤,一个舞凤,且配以头牌、布绣、花篮、彩燕、鲤鱼等灯饰,称为“龙凤呈祥”。
1987年4月,在澳门中山同乡联谊会宣布成立的喜庆日子里,在会址门前,我还欣赏了一台独具中山风味的舞龙。那是由澳门鱼行醒狮队演出的,由两人分别舞动龙头和龙尾。至于龙的身躯,那一大段空白就让观众自己用想像去补足了。这种源出于中山的民间艺术,过去,通常出现在农历四月初八抬菩萨出巡的队列中,由两名醉汉表演,故名之曰“醉龙”。
至于舞麒麟,则主要流行于黄圃、横挡、沙澜、张溪、崖口等地。
“四灵”之中,叭一没有人饰演的是“龟”。本来,在远古时,汉民族对龟是极为尊崇的,有所谓“龟鹤遐龄”的说法。后期的衰落,是与“乌龟王八旦”的忌讳有关。倒是保存了大量唐代文化影响的日本,龟的受尊崇的地位依然不变,至今仍有“龟田”等姓氏。
概而言之,建国以前,以上的民间艺术大都与宗教活动相关联,所以《香山县志》有如此记载:每逢神诞日,张灯结采,唱歌念佛,名曰“打醮”;抬看神像过市叫“出游”;狮龙凤麒麟皆出,敲锣打鼓,再加上出飘色,布锈,由童男童女或妙龄女郎饰演名种神话历史故事,叫做“出会”。
近年来,移风易俗之举盛行中山。尤以从1988年开始的三届“万人行”慈善活动,每年都在正月初七(俗称人日)举行。这天实际上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民间艺术大汇演。可以说,“万人行”活动已成为中山市民的新的节日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