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口莲”与“咸水歌”
——五桂山区采风札记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客家人聚居深山,水上人浮家泛宅。——这种历史形成的格局,直到近二三十年才有所改变。
通常认为,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自我封闭心理,客家人在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不容易接受外来影响。
最近,我与音乐界朋友一起到中山市五桂山区采风时,发现:
女民歌手陈玉池为我们演唱了传统的客家山歌后,又唱了五桂山区特有的曲调“白口莲”。那天,她唱的地《对花》,歌词如下:
“乜子(客家方言,意即“什么”)花开蝴蝶样,花开结籽尺二三长?乜子花开嘀打(喇叭)样,花开结籽大过盆头?乜子花浮水面,花开结籽两边钩?乜子花开银咁(那样)白,花开结籽搭起凉棚?……”
这首谜语式的《对花》,各段的正确答案依次为:豆角、南瓜、菱角、金缨子……。这类形式在民歌中颇为常见,是歌手们互相比试智慧的一种歌体。最使我感兴趣的,不是这首歌本身,而是它与水上人的“咸水歌”在形式、旋律、内容甚至遣词用字方面实在太相似了。
试看流行于中山坦洲一带的“咸水歌”的同题歌谣:
“妹好呀哩什么花开蝴蝶样,花开结籽尺多长?……”
传统的客家山歌都是四句一段的,“白口莲”却是两句一段,倒象“咸水歌”,此其一;歌手们演唱“白口莲”时,不用客家话,而用带客家韵味的不纯正的广州话,“白口莲”的得名即来源于此(广州方言俗称“白话”),此其二.
然而,“白口莲”毕竟不是“咸水歌”的翻版,它在语言上仍带有客家方言的韵味,半点也不夹杂水上腔。更主要的是,在曲调、旋律方面,它虽然与“咸水歌”略有相似,都以“5调式”为主调,但在每一段的临近结尾处,却自然而巧妙地转为客家山歌常用调式,结音落在“6”上。
对此,结论只能是这样:“白口莲”是从“咸水歌”移植过来的。考虑到客家人迁徙到五桂山区定居,建成自然村落,最早要数位于山区腹地的桂南乡,时间大约在清代康熙年间。另一方面,近二三十年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年轻一代的山民已经不大愿意唱传统的客家山歌了。因此“白口莲”这种曲调的产生,其时间的上限为二、三百年前,下限为三、四十年前。由于年限不算太长,流行的区域又比较狭窄,溯本追源比较容易,不失为研究民歌演变的一个极好的典型例子。
中山地处南粤海隅,在历史上开发的年代较迟,自然条件又比较优越,因此每每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迁徙的终点之一。至今,广东三大方言系统:粤、闽、客家话,在中山都可听到,而且各自形成自然村落,在漫长的岁月中,因频繁的互相接触而发生了文化的渗透与交流,那是十分自然而合理的。
这应了一句俗话:山水有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