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歌和高棠歌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高棠歌和咸水歌堪称中山民歌中的双璧,高棠歌的粗犷雄浑,咸水歌的缠绵悱侧,都在我国乐坛中久享盛誉。在五、六十年代,几位著名的中山民歌手就是一路唱着歌儿进北京城的。
相传,这两种民歌至少有三百年历史。
原来,过去的中山大沙田区有个风俗,就是在办喜事时,男方总是把亲友都请到家中摆酒“唱高堂”,主人以歌迎宾,客人唱歌祝贺,所以叫做“高棠歌”。以下就是一典型的例子。
“来到高堂我失失慌,满头淡汗都抹唔干,十件衣衫抹湿了九件半,多得太阳又晒番干。”
而在女家,同群姐妹们也围在快要出门的新嫁娘身边,流着眼泪陪她唱叹情,例如“红纸剪成一只凤,何时何日姐妹相逢。红纸剪成一只蟹,何时何日姐妹行埋。”以咸水歌表达姐妹们难舍难离的情怀,想到妇女的苦命,骂爹妈哥嫂骂煤人。
因为曲调源出于珠江口以艇为家的蛋家人,那里的水半咸不淡,有别于内河的水,所以叫做咸水歌。
沙田人生来爱唱歌,不止地婚嫁大事,就是日常生活、田间劳作也是曲不离口。尤其是风和日丽的农闲季节,无论是涌边艇上,沙头坦尾,只要有人唱开了头,总有人接上腔对歌,天文地理、古人今事,乃至青年男女互相表达爱慕之情,无不可入曲。例如“钓鱼仔定(还)是钓鱼郎?我问你手执鱼丝有几十捻(捻,读音饮,水上方言,意即双手向两侧平伸时的总长度)长?有几多十捻在海底?几多十捻在手上?还有几多十捻在船旁?”“我是钓鱼仔,不是钓鱼郎。我手执鱼丝有九十九捻;三十三捻在海底,三十三捻在手上,还重有三十三捻在船旁。”这是水上姑娘在询问远处另一条船上的小伙子,你到底已结了婚没有?在得到对方现在还是单身汉的肯定答复后,姑娘又唱了:
“哥呀哩,海底珍珠容易搵(找)呀哩,好哥呀哩,真心阿哥世上难寻。”
……
老中山一听就知晓,这对青年男女正在互相探询,可不可以进一步交朋友?所用的曲调,都是流行于中山坦洲一带的民歌,前者是古腔长句高棠歌,后者是咸水歌,一唱一答,十分热闹,常自发地成为歌会,一唱就是几于几夜。唱歌者除了根据世代相传的手抄歌本外,还喜欢即兴“爆肚”(口头创作)。所以歌词一般比较俚俗,不尚雕饰,以生动自然,比喻贴切,妙喻如珠者为上品。
高棠歌有古腔今腔之别,一般每段四句,略似诗中的绝句,但自由得很,可以酌情加衬字,为便于拖腔,段末押韵处最好用阳平声字。
咸水歌也有长句和短句之分。其中短句的更流行,每段只有两句。曲式虽然简单,但唱腔千回百转,令人荡气回肠。例如:
男:筷子一双同妹拍挡,两家拍挡好商量。
女:生食藕瓜甜又爽,未知何日筷子挑糖。
以上只是文字记录,实际演唱时衬字衬音较多,如上例,真正唱起来就是这样:妹呀哩,筷子(又)一(哩)双(哩)同妹拍挡(呀哩)好妹(呀啰),妹呀哩,两家(哩)拍挡好(又)商(呀哩)量(呀啰)。——这里,通常要求上句押仄声韵。
咸水歌在演唱上还有一个特点,以何福友的长句咸水歌为例(歌词见《天上银河落金斗》一文),虽然每一小节几乎长达百字,也必须一口气唱完,中途不准换气,所以难度是十分高的。
近年来,由于电影、电视,乃至迪斯科等现代文娱活动形式在沙田区的逐渐普及,传统的民歌已不那么流行了。但市内的音乐爱好者却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下少优秀 的词曲,并在政府和当地村民的支持下,组织过一些大型的水上歌会,台上歌手如云,台下围观的船艇若市,台上台下歌声交汇,此起彼落,煞是可观可听,盛况空前。
中山是民歌之乡,除高棠歌和咸水歌外,还有大缯歌,鹤歌,客家山歌,姑妹歌等,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