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的童谣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顾名思义,童谣是编写给儿童唱的(不排除儿童自编或改编的可能),所以它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有别于成人的民歌。一般常有以下特点:浅显、流畅、易于上口。为了让儿童容易记,常有意识地让下句的句头重复上句的句末,恰似一条银练,一环紧扣着一环。在内容上也不涉及太深奥的道理,有时读起来似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实际上只是通过歌谣的形式把一些同类的事情串联起来,让儿童自然而然地把它记熟。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编的“诗经”时,所谓“诗教”的目的之一,不也正是“多识草木虫鱼之名”吗?   中山地区流行的传统童谣不少,而且有的也很精彩,像下面的这首“人客到”:   “人客到,捉鸡劏。鸡勒杂,不如劏只鸭;鸭毛多,不如劏只鹅,鹅会曜人看门口,不如劏只牛;牛会耕田养家口,不如劏只狗;东边有贼我又知,西边有贼我又疑,不如劏只大猫儿;老鼠偷谷我又捉,麻雀扒糠我又‘装’(中山方言,偷窥、埋伏之意),不如劏只大猪郎;劏就劏,我吃了主人三斗糠,边个吃我肥猪肉,一夜疴到大天光!”   这是一则十分风趣的动物寓言。客人来了,主人要宴客,满眼在屋里外瞄,杀哪一样作菜好呢?鸡鸭鹅牛狗猫各自找出理由,企图说服主人不要杀自己。最后,饱食终日一无所长的猪只好无可奈何地答允:“要杀就杀吧,无功不受禄,我反正已白吃了你的三斗糠了。”不过,猪仍有所不忿,它诅咒说:“你们听着,哪一个吃了我的肉,活该他一夜位肚子泻到天亮!”   仔细思量,可以发现,当儿童背诵这首歌谣的时候,除了可以熟悉家禽家畜的名称和特性之外,教育儿童不要好吃懒做,从小要学习真本领做一个有用的人的寓意也就在其中了。   再看这首中山隆都地区的童谣:   “阿二二,偷钱实榄豉。阿爸要割耳,阿妈话唔是(意即不是,不要)。”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双方一个要严惩,一个在护短,怎么能教育好呢?像这样的童谣,当家长的成年人,也不妨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