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亨民居”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举办民居展览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最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购下了一所邻近孙中山故居的民宅,又向民间收购、募捐和借来了一批清末民初时期的翠亨村文物,筹办了一个很有特色的“以亨村民居展览。”
从孙中山故居门前往西走十米,就可见到一个门侧挂着“翠亨民居”木牌的小横门。推开小门,穿过小院,就是展览的所在地。这是一间清末民初的两层砖木结构房子,座北朝南。楼下共一厅两房(楼上不对外开放),考虑到原来的业主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同时也为了便于展现清末民初时期翠亨村一带的风俗人情,使参观者对孙中山出生前后的社会生活背景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展览的主办者决定把这间小屋按照那个年代的翠亨村中的小康之家的模式布置起来。踏进这间小屋,你就会感觉到仿佛时光倒流了将近一个世纪。
小宅内外的一切,都在表明主人家的人生哲学与处世之道:
这是上户恪守祖宗遗训的殷实的庄户人家——从大门西侧的“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大门上的“神荼”、“鬻垒”(门神),乃至进门左侧供奉的“门官土地”,靠板障摆设的长条台上的“堂上历代祖先神位”与神主牌、香炉、灯盏、元宝蜡烛、陶制的供果,左右两侧墙上的太公太婆画像,正梁对下的结婚“字架”……,都向人们透露着他们的敬始慎终、安分守己、不敢逾规矩半步以祈求福祉的典型的封建时代小民心态;
另一方面,他们又保持着勤劳俭朴的农家本色,在后院的农具棚里,我们可以看到锄、铲、锹、禾叉、禾枪、担挑、耙勾、连枷、芒刀、镰刀、蓑衣、竹帽、秧板、秧盆、皮挞(下田用的鞋)、谷箩、粪箕、犁、耙、水车、水斗等农具,都保养得极好,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他们安分守己,敬神鬼,畏妖祟,害怕从小康的状况中落,所以卧室的床头挂着“排钱剑”(一种用古钱编制的剑状饰物,用以辟邪);却又时刻希望在“天恩祖德”的眷顾下,让儿孙进学中举,进而为官作宦,飞黄腾达。所以书房中除了骰子、玻珠、陀螺、铁圈、狮头、弹弓、风筝等儿童玩具外,书桌上赫然整齐地摆上了“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以及文房四宝、算盘,还有孩子不用心读书时用以打掌心的戒尺,维护“家规”尊严的藤条。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广泛的联想中了解到更多。少年孙中山为什么觉得村子里的天地太狭小?孙中山捣毁北帝神像的勇敢举动为什么在村中引起惊骇和愤怒,乃至要把孙中山驱逐出村……孙中山痛感于村民的迷信和落后,为什么在远赴檀香山和此后领导革命的戎马生涯中却又如此深情地惦记着他出生的土地?
浩浩荡荡的革命潮流终于席卷全中国,因为是孙中山先生的诞生地和早期从事革命和社会实践的场所,山明水秀然而贫穷落后的翠亨村理所当然在成为革命策源地之一。只要是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在“翠亨民居”的这一户小康之家中,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它的正厅墙上,我们见到了一顶辛亥革命前后的翠亨民团的小竹帽,旁边还挂了刀剑,显示出以民族大义为重的主人家已不再只顾念小家小户的一已之私,并把“天命”之类的陈腐观念抛之脑后,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的洪流中了。
在“翠亨村民居展览”里,我们还可以认识许多本文未提及的种种清末民初的服饰、屐履,家私杂物,日用器皿等。难得的是,该展览对部分展品还采用了开放式的展览方式,如小院中的龙骨水车、风柜、石磨、以及从水井里打水用的竹竿和瓦埕,还有一种简单而奇特的用具,用一长而较大一短而较小两根木棍构成,其中较长木棍一端凿一个小孔,以短木棍穿过小孔,构成一还规则之斜“十”字形,中山土话叫做LangKang(均读去声),利用这十字字形木棍把细口圆肚的瓦埕埕口卡住,就可以用来汲水及挑水——这许多工具都允许游客当场学习使用。笔者就曾亲眼见到一位老华侨兴致盎然地摇动水车,对年轻人说:“我年经时就是使用这些工具劳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