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港遐思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久欲一写中山港,特别是在它被评为中山新十景之一的“新港扬帆”以后。
中山港位于中山市张家边东河口,鸡鸦水道和小榄水道的出交汇处,又称横门口,是珠江口8大门之一。1939年7月24日,侵华日军为了叩开通往中山的大门,调集海陆空军,企图在这里附近强行登陆。当时,中共中山县委书记孙康亲率中山别动队、青年抗日先锋队前往抗击日军,并在西桠设立临时指挥部;当时的国民党中山县长张惠长也亲率守备队奔赴前线,从7月到9月,军民浴血苦战,打退了敌人的无数次进攻,取得了横门保卫战的两次大捷。
当我站在中山港边境海关联检大楼前,仰望着那高耸入云表的中山港标志时,忽而觉得它已幻化为一支汽笛。它在警号长鸣,提醒我们毋忘过去,珍惜今天。
今天,中山港已成为广东省对外开放的最大的内河口岸之一。这里水深河宽,自然条件优越,距中山市区中心14公里,距香港51海里。经疏浚和修建客、货运、集装箱码头后,就如一颗明珠似地放射出夺目的光彩来。1986年,经中山港进出的港澳、外国及国内旅客超过去万人次;货物吞吐量每年可达150万至200万吨。
请记住这么一个历史性的日子:1985年2月9日,中山港客运启航的时刻,标志着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所规划的要在中山兴建东方大港折遗愿,已经由我们这一代人初步实现。
我曾进入联检大楼参观,望着高速双体客轮离岸,向着香港的方向飞驶而去,忽而联想到,广场上那高耸入云的中山港标志,更象一座火箭的发射塔,它正载着中山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庄严起飞。
不是吗,就在送兔岁迎龙年的新春之际,在刚结束不久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山市市长汤炳权代表全市人民宣布了中山市的宏伟目标:1987年中山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38亿多元人民币,较1980年翻了两番;到了1990年,这一数值将达74亿元,较1980年翻了三番;到2000年,将达148亿元,到那时,我们将提前实现翻四番的宏图。
在记者招待会上,市长同时宣布了在中山港区内建设两个大型的出口加工区的规划,公布了种种优惠措施,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欢迎外商前往洽谈合作。与此同时,十多台大型桩机正在日夜不停地施工,远远望去,就像一片密集的桅樯。
回眸处,港口那座屹立在浪花和海欧簇拥之中(附带说一句,这些浪花和海欧,其实是一座很富于现代感的大型雕塑)的高耸入云的港标,又像是这一大片桅檣之林中的主桅,正率领一个庞大的船队破浪远航——也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新港扬帆”中的“扬帆”两字的涵义才得到最生动贴切的体现,我想。
大风“八景”、“十景”之类,通常总是因景命名的。有趣的是,“新港扬帆”的涵义却是在命名之后才逐渐得以体现和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