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古寺红棉话西山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中山市城区的孙文路段,有一条登山的石径,其下端矗立着“中山纪念图书馆”(宋庆龄题)的牌坊,沿石级而上,转入右边的岔道,便是1985年由中山市所评定的中山新十景之一——“西山红棉”的所在地。   “西山红棉”虽是新近命名的,其实那里却存在中山有史可考的古寺、古木。西山原名武峰,西山寺原名仁寿禅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曾三次重修,咸丰年间曾任陕西巡抚署四川总督的邑人曾望颜所撰的“重建武峰仁寿寺碑文”至今保存完好。但是原来的禅堂和佛像却于20年前毁于一旦,只乘四壁颓干垣。   1987年中山市政府作出修复西山寺的决定,1987年3 月,中山市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和西山寺筹建委员会相继成立,7月修建工程动工,昔日寺僧印西等也返寺主持修建,海外港澳乡亲慷慨解囊,大雄宝殿及观音、地藏、伽蓝、韦驮等殿和多宝塔已复原,新塑了释迦牟尼等九尊佛像,并于1988年月10月5日升座,这正应了寺门原有的对联所写的:“红棉旧荫,福地重光”(张玉堂书)了。   然而,西山最令人赞赏不已之处,还是那六棵高大挺拔的木棉树,寺侧山门上的“六棉古道”四字,就源出于此。相传这六棵木棉树原植于宋代,虽曾于清咸丰年间枯萎后再植,在中山仍算得上稀有的古木。每届初春,老树新花,宛如簇簇红火,显现出木棉树特有的英雄气概。每每令人在曾望颜手书的山门对联“山小岂无云出岫,台高还有树参天”前追思遐想,在观赏六棉的同时,思念此老一生为官清廉的风范。   笔者曾以四句新诗,表达自己对木棉树的景仰之情:“高攀一树火炬,扑向春天。无暇斗艳争芳,又埋头吐絮织棉。”在百卉中,木棉并非开得最早,然而,一朝怒放,便是那么炽烈,那么挚情,却又毫无骄矜居功之意,只是默默埋头吐絮织棉为人类造福。所谓英雄本色,正该如此。关于西山寺,还有一则传说。相传该寺曾遭大火,寺僧于救火进,忽见一金甲神将从天而降,伏魔仗一挥,大雨倾盆而下,把火浇灭了。回头一望,寺里的韦驮神像,已从金色变成漆黑,这才明白,原来 刚才救火的神道便是韦驮,因为救火,被浓烟熏黑了。过去西山寺里的佛像全部贴金,唯独韦驮是黑色的,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