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江晚望古今谈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石岐晚渡”是古代的“香山八景”之一。古代的“石岐晚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先读明代伍瑞隆的诗:
“城边河水碧如葱,城外扁舟晚渡风。日落月来天如水,行人浑入镜光中。”
掩卷寻思,一幅数百年前的《岐江晚渡图》宛然如在眼前:疏星、淡月、细浪、微风。在薄霭朦胧的夜色中,花塔耸然的烟墩山和长洲的马山隔江相峙,古铁城的雉堞起伏在烟墩山后,隐约可见。江边,时或有三星两点渔火。忽然,肄乃一声,一艘载着旅客的渡船款款地驶向江心,船头站着一位白发皤然的老艄公……。这一切,又都把倒影投在微泛银光的水面,浑然一体,在微风的吹拂下,不住地交织糅合着,简直是一幅泼墨的写意画。
应该指出,在元明之际,岐江还是相当宽阔的,所以又叫“石岐海”(证据之一“在现今的安栏路口一带,曾在基建中挖到深埋于淤积层里的清代古炮,足见当时那里原是江岸。) ,只是到了近代,由于自然淤积和人为建筑填土等种种原因,岐江才逐渐变得狭窄起来。
这种靠摆渡过江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本世纪的40年代。那时,石岐长堤有个隆都码头,其位置大约在现在的岐江桥头北侧,即长堤旅店对面的江岸上,是供来往于石岐与隆都的旅客上落渡船之用的。
直到50年代初期,才在现有岐江桥的位置上,由解放军的工兵部队建成一条木质公路桥(中段为木质船式浮桥,每天定时移动开放,以方便航船)。到70年代,木桥改建成钢筋水泥桥,中段为龙门吊式钢板开合式便桥。80年代再将全桥扩宽成现有的壮观牢固的大桥。
与此同时,昔日荒凉的岐江西岸,也逐步变成华厦林立,车水马龙的今日西郊(西区),文珠公路与富华大道相交处,新建起仰视如虹、鸟瞰成“井”字的气势雄伟的立体交叉行人天桥,更为中山添一胜景,从而使这一带的景观与古代的“石岐晚渡”迥然而异。因此,到了1985年,中山人重新为它命名,叫做“岐江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