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从粤乐到交响乐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夜幕低垂,残月初上,某家古旧的民宅里,殷勤的主人早已烹好茶水,并在屋梁上悬挂起一盏充气的煤油灯(俗称大光灯),迎迓着三三两两携着二胡、秦琴、扬琴、洞箫、锣钹……而来的男男女女,接着,拉开架势,或合奏广东音乐、或伴唱粤曲。这冰是二三十年前常见的“私伙局”。他们当中,有的还商量着给自己一伙人给个雅号,诸如“白虹乐社”之类。   也许是由于在那个年代可供选择的群众文娱项目不多,所以大小乐社遍布城乡,在最鼎盛的时期,中山县内有名号的乐社就有数十个之多。   群众对广东音乐的喜爱甚至着迷是可以理解的。与北方的瞎子阿炳齐名,被称为我国两在民间音乐家的吕文成说得好:“中国音乐本身有一种特征,就是旋律纯朴。它单纯得像一位纯洁无邪的乡村小女孩的小心灵。这给欣赏者一种清丽和优美的感觉,这上我国传统艺术的特征,我们应该保护它。并把它传给下一代去。”(见吕文成《几句衷心的话》,写于1964年)。   别以为这些民间乐社只是起着自娱的作用,水平不高,难以登上大雅之堂。就以三乡乌石村的“小雅山房”为例,这个成立于清代光末年的乐社,可算是县内最早的乐社之一了。1935年,他们应邀到香港参加“英皇银禧大典”的庆祝活动,就曾夺得锦标荣归。据民间艺人回忆,当他们出现在游行队伍中,三弦手郑淑良时而把三弦放在肩上弹,时而举过头顶弹,进而藏在身后弹,甚至倒转来弹,皆运指自如,有如行云流水。吸引得当时正在香港谋生的吕文成身不由己地追随着他们的“锣鼓柜”走了三条大马路。事后,吕文成、丘鹤俦、尹自重等粤乐大师还联名给“小雅山房”送了一面锦旗,上书“一聆雅奏”四个大字。   当然,最令中山粤乐界自豪的,还是身兼广东音乐作曲家、演奏家、粤曲演唱家和乐器革新家等数项荣誉称号的吕文成!吕文成(1898—1981年)是中山人,出生于石岐南门新圩,一生中创作了《平湖秋月》、 《步步高》等大批优秀产广东音乐,而且还是广式高胡(即以钢线代替二胡原有的丝弦,并采取两腿夹琴筒的演奏方式)的创始人。他的艺术活动主要在上海、香港。他还多次率队回中山演出及交流,对提高家乡粤乐的水平发挥过重大作用。   其实,在振兴民族音乐这方面,中山还出过像肖友梅(1884—1940年)这样一位可敬的乡亲。肖友梅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曾在上海创办了全国的第一间音乐学院,他也是石岐人。   不过,当时由于生产力和经济的落后,远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山,升斗小民对西洋乐理和古典交响乐,几乎是一无所知的,他们的唯一选择就只有粤剧和广东音乐。   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广州乐团等到一再到中山公演,才给中山人补上了交响乐的启蒙课。   大概在八十年代初,一群爱好音乐的青年聚集起来,他们以近乎虔诚的热心,自发地举办唱片欣赏会、音乐讲座和小型的演奏会,成立了“乐力音乐社”。以后又在1988年1月5日,宣布正式成立“中山市乐力交响乐爱好者学会”。这一现今省内唯一的业余民间交响乐爱好者学会,目前已有400多位会员。就在成立的当天,他们请来了同样是业余性质的由资深艺术家组成的广州市爱乐乐团,在华侨中学小礼堂里作示范演出。以后又陆续邀请包括著名指挥家、音乐家、钢琴家的李德伦、傅海燕、鲍蕙荞……乃至香港和国外的艺术名家前来中山作交流演出 ,从而使素称阳春白雪的交响乐在中山有了越来越多的知音人。   在艺术受到商品经济日益严重的冲击下,高档次的严肃艺术例如交响乐,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吗?这是不少有识士为之呼吁,为之担忧的严峻的问题。   我想,乐力交响乐爱好者学会的健康成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以上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