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摄影今昔谈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彩色冲印中心比米店多。”这句流传于石岐民间的话,相当形象地反映了中山市民对高层次精神生活的需求。
华灯初上时分,漫步于石岐的大街,到处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彩色冲印中心的招牌和灯箱广告,在用各款艺术彩照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店铺里,玻璃柜台前总是挤满了前来选购胶卷和冲印照片的顾客。看着他们把一筒筒摄下蕴含着生活的欢乐与难忘的记忆的胶卷交给柜台,又从柜台带走一叠叠色彩斑斓的彩照,你就会联想到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地充满了色彩。
目前,进入中山市民家庭的摄影机已超过10万台,相当于平均每10人即拥有一台;全市各冲印中心每天冲印的胶卷量近1000筒。这意味着,若以胶卷的材料费加上冲印费每筒以40元折算,全市市民每天花在摄影上的开销平均为4万元,每年的总支出达1500万元。
拥有摄影器材多、冲印量大,这还只能说明经济能力的宽绰,难得的是拍摄水准与艺术品味已人普及迈向提高。到1989年为止,市摄影协会已有会员160多人,在各级展览入选、获奖的作品数以百计,不少作品更获得了全国性的殊荣,或者进入国际摄影沙龙。
溯本追源,中山的摄影业是有着悠久传统的,也曾出过像郑景康那样拥有国际声誉的摄影大师。早在清光绪26年(1903年),石岐就出现了第一间照相馆,这就是由隆都方姓创办的“聚英”,铺址在孙文西路牛角巷口(现今的电器安装工程公司附近),稍后又衍生出“全真”、“明星”、“大方”、“光明”、“英昌”等多家,就有15家由方姓兴办的。到了四十年代,仅孙文路上,就有15家照相馆。除上述各家外,尚有“英明”、“真善美”、“红星”、“大众”、“时代”、“玲珑”、“宝剑”、“新亚”、“真真”、“公式”、等。在太平路上还另有“明真”、“金城”两家,这两家虽然规模较小,却有“即映即交”的特点,顾客在椅子上坐下,随着俯仰头部,作出各种表情,照相机咔咔的一边四响。半小时后,店家便递线路顾客四款连在一起、姿势表情各异的一寸黑白半身照片。此外,一些学校的师生也开办了一些摄影服务部,如县中师生于1949年6月开办的丽丽摄影社。
上述史料,充分表明摄影艺术在中山的基础的雄厚,不要忘记,在四十年代,石岐的人口只有8万人。而在当时号称华南第二商埠的汕头市,照相馆一共才不过七、八家。
时间上晃半个世纪。今天的拥有现代精密设备的彩色冲印流水线,与当年的简单的黑白箱式照相器材、暗室的手工操作,当然是不啻有天壤之别;今天的摄影爱好者,队伍之壮大也决非当年的寥寥可数的照相师傅可比。
每当市内举办盛大活动时,在镁光灯的闪光和摄影机的咔咔声中,人们总会注意到成群的专业或业余的“记者”中,有不少还长着稚气的红红的圆脸蛋。这些脖子上挂着摄影机的中小学生,上青少宫等到处摄影培训班的小学员。在今日的中山,从企业到全市,都经常举办各种专题摄影作品展览(包括由市摄协举办的全国性的《祖国颂》万元巨奖摄影比赛及进京展览),组织大规模的长途旅行拍摄活动,足迹遍及西双版纳,黄山、张家界……,也遍及市内的工厂和农村,并与海内外的摄影团体和名家进行广泛的交往。如美国的单雄威、日本的久保田地博二、加拿大的雷华鋈、泰国的陈达瑜、香港的陈复礼、简庆神福、罗苏民、澳门的谭启汉,以及国内的石少华、黄翔、吴印咸、梁祖德等,都曾亲来中山举办影展或向市内的摄影爱好者讲课,并担任中山摄协的顾问或名誉顾问。
“留下生活中最美好的一瞬”——这是人们通常对摄影艺术的赞词。其实,摄影艺术的功能,决不止这一些。从历史的角度看来,那些纪实性较高的作品,所展示的常常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朵小浪花,合起来就是壮丽的历史图卷;从艺术的角度看来,由于各种先进摄影器材出现,暗房技术的多样化,以及创作者观念的更新,今天的摄影艺术已逐渐挣脱了“形”的束缚,从而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力。
从量到质,从普及到提高,摄影艺术就这么从普通爱好者的家庭通往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