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的书画艺术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的书画艺术源远流长,近年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器皿上的种种纹饰,以及暂时还难以破译的带有象征性的刻痕(文字?)都可以视为书画艺术的雏型。
唐宋以后,中山的文化名人辈出(如唐代的诗人郑愚等),文化发达之处,必然同时有相应的书画艺术。但是,由于自宋末以来,屡遭战乱,书画之类,又是纸质之物极难保存,所以时至今日,有实物佐证的中山书画史,当从明代算起。
例如,明代的伍瑞隆(字国开,大榄都西头坊人。天启元年辛酉科解元。曾任翰林院侍诏,河南兵巡道等职)的画作,就与佛山赖镜齐名。从现藏于市博物馆的一幅《牡丹图》,我们还可以一睹他的画作的风彩。
又如明代的何吾驺(字龙友,小榄人。万历34年丙午科举人,47年进士,授庶吉士。曾任礼部尚书、大学士,世称何阁老),市博物馆藏有他的一幅行草诗翰轴,舒疾自如,颇具韵味。
到了清代,则有在国内颇有声望的鲍俊、曾望颜,民国时期则有名扬广东的李瑶屏。据不完全统计,在明清两代较有名气的香山书画家,就不下40人。
这里还需特别一提孙中山先生,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而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墨宝。
在现代,在全国和省内有重要影响的中山籍书画家就更多了。如古元(版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方成(漫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 黄苗子(书法家)、肖淑芳(花卉画家,女)、卢天骄(邮票设计家,女)、方人定(岭南派画家,已故)、特伟、李延声、阮章竞、方唐、雷楚汉、林介如(已故)、余菊庵、郑淡然(女)、黄霞川等。
国运昌,画事兴。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安定人心舒畅,为艺术事业的兴旺发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新旧交替时期的强烈反差与孕育其间的蓬勃生机,又为艺术家提供了写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以中、青年书画家为主体的中山书画坛,呈现了一派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在全省和全国书画展览中展出和获奖的作品比比皆是。由小榄的公园和首都中国美术馆,受到了广泛好评,被誉为“乡镇青少年向大都会的挑战”。
与此同时,文化交流活动日见频繁,不少有全省全国声誉的书画家经常在中山举办展览。《香山报》与澳门颐园书画会、《新会画刊》合作,成功地举办了三次“澳门、中山、新会书画联展”,(第一次新会未参加),在三地间巡迥展出,受到海内外的书画界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