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的诗歌艺术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香邑虽开县于宋,而诗教实始于唐。郑愚的《泛石岐海》一诗,可说是有典籍可查的香山籍诗人的第一首诗歌。其后人才辈出,宋代南渡以后,不少文人学士,南宋定居,香山文化更日见兴盛。宋末沙涌马南宝献粟饷军、毁家殉国,向为世所传诵,其所作的《哭祥兴帝诗》:“目击崖门天地改,寸心难与海潮消”,其忠贞之气,辉耀千古!明代嘉靖年间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少詹黄佐,有岭南韩愈之称,被推为当时的岭南诗坛盟主。到了近代,在鸦片战争时期,中山亦产生了不少优秀诗篇,如小榄诗人何时秋的《义马行》,热情歌颂陈联升父子为国捐躯,其坐骑宁死不屈的事迹;黄培芳的《粤东省垣失守感赋》怒斥清延的丧权辱国,热情讴歌各地义兵的英勇抗战。这些诗作都可称之为“史诗之笔”以上的香山历代诗作,后来都收在晚清中山良都诗人黄绍昌(芑香)、隆都诗人刘熽芬(小衡)编篡的《香山诗略》中(1973年出版,计收集235位诗人的诗作1400多首。所选诗歌起于唐宋、迄于清光绪九年)。   从清末到现在(即整个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发生一系列深刻变革的时期。和整个中国一样,中山的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诞生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卓越的诗人,而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主意识的萌芽,就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的主旋律。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我国南方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烈士杨匏安,我国早期的维新派政论家,实业家郑观应等,这些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曾发生过重要影响的先驱者,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作。此外,其他清末民初的优秀诗人,也给我们留下不少优秀作品,如刘小衡、李蟠、李洮的咏怀诗,张宝云、郑哲园竹枝词,郑鼎。孙璞、李洮、古卓仑、刘楚材的抗战诗、流亡诗,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同时也是认识这一时期的中山的珍贵乡土文献。   直接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诗人,其诗歌的特点是具有更为强烈的时代色彩。这些诗人大多数目前还健在,因为他们生活和工作在战斗的第一线,所以他们的诗作常激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豪迈气概,如郑梓湘的“行空天马珍前影,报国终军重此身。”欧初的“头颅抛却寻常事,但换金瓯景物全”。郑迪年的“挥剑凌霜,横天射斗吐长虹。……管教寒芒到处,认当日阿蒙!”等都是突出的例子。   建国以后,中山诗坛更见兴盛,反映建国以来的巨大变化,抒写个人胸臆,歌颂祖国壮丽河山,以及旅外乡亲的思乡之情的佳作比比皆是,目前中山诗社共有社员近200人,所写作品在国内和港澳、海外经常刊出,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比较高。   以上主要是专就古典诗词的情况来说的。另一方面,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山的新诗创作也从无间断。优秀之作不少;如原籍中山沙溪象角、小时在家乡当过油漆匠的阮章竞,在投奔延安,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后,写了《漳水》等一批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优秀新诗,他曾任北京市文联主席(现已退休)。又如中山诗社在1989年出版的新诗集《中山的诗》,也受到广泛好评,《澳门日报》曾刊发专文加以评价。   正是为了使中山的诗歌文献系列化,使之流传于后世。中山诗社自1988年重新校勘出版《香山诗略》以后,从1989年开始,又组织力量投入《中山诗词选》的编纂工作。目前第一卷已出版(选编从1883年至本世纪四十年代的诗歌),第二卷即将付印(选编从建国前后直到现在的古典诗词),第三卷即新选(选编从“五四”时期直至现在的新诗—— 白话诗)的编纂工作也将从1991年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