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中山华侨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市是广东省的重点侨乡之一,目前全市人口共110多万人,而旅外的中山籍华侨、华裔、港澳同胞总数共达60多万人,如此一比较,就可以看到华侨在中山的经济、文化乃至市民的生活和心态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和重大影响。
溯本追源,产生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是中山历史上的第一个(或第一批)出外的华侨?
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南宋末年,当宋军残部保护着宋端宗抵达香山沙涌时,邑人马南宝献粟千石并招募香山子弟数百参加义军勤王,其后宋军被蒙古人击溃,宋室覆灭。那些流亡海外的香山籍义军及其亲属便是香山历史上的第一批华侨。
至于有名有姓的,则可数石岐近郊的长洲乡的始祖内敬斋(公元1234-1312年),他原籍福建省福州,是南宋宝祐年间的进士,被授一品官往封安南王,因遇台风,飘流海外。不久又值元兵蹂躏中原,有家归不得。在海外投靠一家香山平岚姓林的因避战乱而到海外生活的人,作了林家的女婿,生一子名“祐”。其后听说宋帝昺在新会崖门即位,立刻乘船前往投奔,不料此时南宋已灭亡,无奈,便在香山的长洲安家。照此看来,他不仅是香山籍的第一批旅外归侨之一,还算得上上香山籍的第一位外交家。
不过,由于明、清两个朝代的“海禁”,在19世纪中叶之前,香山人有机会前往海外的并不多。直到19世纪中叶及1945年至1949年。才因各自的原因,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
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以后的大批香山籍“契约华工”的出国,其实是一段充满血泪的历史。当时,殖民主义者利用中国民生日蹙的处境,拐骗贩卖华工到秘鲁、古巴等地充当苦役,在澳门的大三巴街产就专门设有这种称之为“猪仔馆”的招工馆。据《古巴杂志》一书的不完全统计,从1853年至1874年的20年间,被装在迹近海盗船而载走的就有143000多人。由于像牲畜般密麻麻地装在船里,吃饭时饭盛在猪食槽似的大木盆里,人贩子们敲打木盆吆喝着劳工出船舱吃饭,那情景就与喂猪时的相似,所以俗称那些劳工为“猪仔”,人们为生活所迫卖身给人贩子就叫“卖猪仔”。这种“卖猪仔”的行径直至1875年才为澳门政府所明令禁止。至于暗中进行变相“卖猪仔”活动,则在此后的很长的时期内仍时有所闻。
中山籍华侨大量出国的第二个高潮是1945年即抗战胜利后,这是由于美国政府直至1943年才取消1882年颁布的禁止华人入境条例(其他国家亦有类似的情形),加上抗战胜利后留在乡间的侨眷急于与因抗战时期而久隔音讯的海外亲人团聚,所以移民数目大增。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的国际威望日隆,海外华侨和华人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改善。改革开放十年来,又进一步加强了华侨与家乡的密切联系,中山的侨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