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图书馆沧桑录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纪念图书馆座落在西山第一峰西麓。清代曾望颜为西山撰联“山小岂无云出岫,台湾还有树参天”时,大概没有想到此处果真成为文星高照的地方。
提到中山图书馆,不能不令人缅怀郑彼岸先生(公元1879—1976年)。这位老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曾组织和发动香山起义。革命成功后,被委任为首任香山县县长,他却辞而不就,甘愿长期默默无闻地从事文史研究工作,解后历任中山图书馆馆长、广东文史馆副馆长。
1933年秋,在郑彼岸先生的倡议下,当时的中山县县长杨子毅开始筹建中山纪念图书馆,这一倡议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朱卓文之子朱腾云捐出西山寺侧的一块地产作馆址。1935年11月1日奠基,1937年2月1日举行落成揭幕典礼。
“七七事变”后,图书馆无法正常开放,被借作抗日训练团等单位的办事处。中山沦陷后,更成为日伪军盘踞之处,惨遭浩劫。1946年,即光复第2年,县长张惠长委任李鸿标为图书馆馆长,在战后的困难条件下,于9月1日隆重地举行了开馆仪式。
其后,得菲律宾华侨马文禄先生赞助,将原有的二层西式楼宇加盖为三层,改名为“中山县立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郑彼岸先生于1950年出任馆长,馆名也改为“石岐市人民图书馆”。其后几经改名,直到1981年春,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带病为图书馆亲笔题写了馆名,恢复了建馆时的馆名“中山纪念图书馆”。宋主席的重视,使该馆工作人员受到莫大的鼓舞,郑重地把题字放大后用金箔镶贴在山脚的牌坊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市民对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山市政府决定筹建一座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新馆,此举得到泰国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主席陈世贤先生暨夫人郑伊梨伉俪的热心支持,捐资100万港元,襄助筹建中山纪念图书馆。与此同时,中山市政府也拨出数百万元巨款,并于新城区中山市电视台附近选定新址,于1988年7月破土动工,预计于1991年11月落成。
中山纪念图书馆新馆的建筑面积共达9300多平方米,馆内各种现代设施一应俱全,建成后,将使该馆跻身于省内一流水平之列。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孙中山先生的这番恳切的话,对正在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中山市人民,是一个深刻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