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的教育事业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办学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即香山县立县之后的第四年就已在“县治东一里,莲峰之阳”建学宫(即今市人民医院门诊大楼所在地,遗址现仅存一石拱桥和一半月形曲池)。元代重建学宫的知县王天祥且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学校立则纲常明,纲常明则风俗厚,风俗厚则吾之国家虽与天地同悠久可也。
清代乾隆以后。从县城到各乡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丰山书院(原铁城义学)、榄山书院(小榄)、鳌山书院(大黄圃)、旗山书院(小黄圃)、桂山书院(三乡平岚)、 凤山书院(前山)、 龙山书院(龙眼都)、卓山书院(大涌)、烟洲书院(长洲)等。这些书院都成为现在各区镇的主要中小学的前身,几经改建,原貌已不复存。倒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就读的翠亨村冯氏宗祠,因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缘故,恢复了旧貌,让我们可以从中窥到前清时代旧式学孰的模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山的教育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一个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及教育到成人教育的教育体系。
目前,中山市共有中小学校513所,政府投资建设校舍的经费累计达1亿元。按照政府拨一点、地方筹一点、华侨港澳同胞赞助一点的办法,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已新盖了教学大楼。据统计,到目前为止,由华侨和港澳同胞捐资新建或重建的中小学校,就有120所,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教学仪器设备也得到充实和改善,对不少中小学生说来,电脑等现代科技成果已不再是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了。
由于各级重视,层层抓紧的结果,1988年在高考中,理工、文史和外语3科的平均成绩,中山均名列省内第一。在13个单科成绩中,有11个名列第一。
目前,中山已有了孙文学院、电视大学等培养大专人材的高等学校。并在办好普通中学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中学(总数共达33所),设有旅游、电脑、汽车维修、会计等专业,毕业学员在社会上很受欢迎。
为了进一步把教育事业抓上去,中山市政府一直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以1988年为例,市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就达2400多万元(如果加上地方及华侨、港澳同胞的捐赠,共达6000万元),比1987年增长63%,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8%。1989年的文教、卫生、科学事业预算还在1988年的基础上增加91.5%。1990年市政府宣布的十项重点工程之一,就上修缮好城区57所中小学,争取在新成立的东区新建中小学各一所。
1890年,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在《致郑藻如书》中说:“人才之盛衰,风俗之淳靡,实关教化。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不丕,而国以强,否则反此。”可以说,孙中山先生当年的理想,如今已得到初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