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早的中山人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1988年9月,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青年者濑川昌久先生持广东民俗学会的介绍信前来中山找我。他是以私人身份到广东各地考察民间风俗的。在得悉中山这一不大的范围内,竟然粤语、闽南语、客家话三大方言共存,且各自形成自然村落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谁是中山地区最早的居民呢?
这确实是个有趣而又难以解答的问题。
中山方言复杂的现状,是长期发来我国境内几次民族大迁徙的结果。那些原先生活在中原地氏的先民,或避战祸,或罹天灾,一次又一次地迁徙到这片当时被视为荒蛮的海隅之地。从目前(数百年来布局也大致如此)操粤语的大都聚居在县城(即现在的中山市城区)及水土肥沃、开发程度较高的水网地区的状况来看,他们应当是较早进入这片土地的;其次为属于闽南放的隆都、三乡等处的人。至于聚居在五桂山腹地的客家人,据记载,历史最为悠久的桂南乡,第一批先民抵达的时间,也不过是清初,距今大约四百年左右。
然而这还不是答案。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足以证明,讲广州话的就是这里最早的居民,何况,粤语保存了包括全部入声字在内的中原古腔,足证他们并非百越的土著。翻开各姓氏现存的族谱,那上面大都写明是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其实,从珠玑巷出发的那次大迁徙,无非是南宋度宗年间所发生的事情,距今不足800年。再往前推,有文字可考的当唐代的诗人郑愚。在他诗集中留下的《泛石岐海》等诗,足证他确是香山人(中山古称香山),而且中山在唐代早非不毛之地。继续往前推,文字的记载就不那么充分了。
近年出土的文物表明,中山(至少是滨海一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是先民们生息之所,他们擅于狩猎、捕鱼、制陶,纺织,从一再发现的铜器特别是铜范,甚至可以推断出他们还懂得冶炼。那么,他们的下落到底如何呢?中山人的姓氏,为什么总不出“百家姓”上所记载的前半部,找不出一个这儿独有的姓氏呢?
比较合理的推测是,这里的土著居民被后来的氏族所同化了,或者被迫他迁。不难想象,在千年以前,路程越千里以上的大迁徙决非易事,非有一个以名门望族为核心的,以雄厚的经济、文化、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整体行动,那是决计办不到的。这些新来者与生活习惯和语言都不相同的土著居民之间,为了争夺生息之地,不能不激发争斗。大抵上,相对落后的土著,当然不是对手。在封建宗法制度的从属观与排他性的逼迫上,他们不是沦为附庸,便是逃窜他方,甚至冒认为某一在姓以求生存。于是,原来的姓氏最终便湮没无闻了。
虽然,人们对祖籍的感情是应该受到尊重的,然而,不能不指出,人们所津津乐道,写在族谱上和祖先神位上的“郡望”,如陇西李、江夏黄之类,从血缘的角度看,其实并不那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