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桂山曾是茫茫大海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博物馆的老林向我们展示了一块奇异的石头:细密、坚硬、灰白的石面上布满了黑色的花纹,其形状,宛如今天的金鱼藻之类的海草。我一看,便不由得失声叫了:“化石”!
从这块化石,可以想像它当年的情景:在灰朦朦的深海中,藻类植物在老死之后,一代代地沉没在海底的淤泥中,年复一年越堆越厚,在海水的重压下,最后和其他沉积物一起,被石化(更准确的称呼是:“矽化”)而变成了化石。
不信,你试设法在石上剥落薄薄的一层,立刻,新的海藻化石又出现在你的面前。
然而,你说怪出不怪,我手中的这块石头,竟采自素称为中山第一峰的五桂山中,由此可引伸出一个结论:巍峨雄伟的五桂山,昔日曾淹没在海底下,是数万年乃至数千万年前,才从海中崛起的,至于具体年限,得由专家用科学仪器分析、鉴定后才能断定。
据县志和故老相传,直到宋代,中山境内仍有着相当辽阔的水面。且不说那只有百年历史以下的围垦田(即“沙田”),就是在市区石岐,当从事基建活动时也常可发现地下是厚厚的沙层,质地和颗粒度与沙滩上的海砂一模一样,有时还可发掘到牡砺(蚝壳)带,足证那一带过去原是浅海滩。而岐江过去这被称为“石岐海”,乃至今天仍有人习惯地把渡江称之为过海,也为这我曾有过宽阔水面提供了历史佐证。不过,这一切与在五桂山发现水生化石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