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穴”寻根记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距离中山南萌约3公里的南海边,从龙穴村传来的最新讯息表明,中山的历史文化的“根”,正是在这里!(当然只是就其代表性而言,因为,近年在中山发现的古越人遗址有30多处。)
溯本追源,这还得从中山市博物馆的田野考古工作谈起。
在80年代以前,对中山的史前文化的研究可说是一片空白,历代修撰的县志对此并无点记载。中山市博物馆成立不久,就开始对此作了一系列有计划的探索。到了1986年,在龙穴附近的海边,首先获得具有突破意义的发现,收集到一批从新石器晚期到商代的先民遗物,计有石斧、石镰、石网坠等。从而初步证实了,至少在数千年以前,中山沿海一带就是古越人的繁衍生息之所。
1987年,在距龙穴不远处,即现今的中珠排洪渠入海口附近,又发现了一批从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先民遗物,计有铜斧、铜戈、铜环(饰物)、楚式的铜剑等,伴随出土的,还有数量可观的夹砂陶器皿。尤为可贵的是发现了两块铸造铜斧、铜剑用的石范,从而证实了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不但擅长渔猎,懂得制造陶器,还初步掌握了金属冶炼的技术。
1988年9月,在距离1986年发现石器不远之处,他们试挖了T1、T2两处土方,在距地表达式。3米深处的土层中,首次发现了一批新石器中期的彩陶片。彩陶片面性上的矿物质颜料纹饰,很明显地可见毛笔的笔触,从而证实至少在所谓秦朝的大将军蒙恬发明制作毛笔的一两千年前,古越人已用简陋的毛笔从事原始状态的艺术创作。
1990年8月,于遗址原试掘探沟北边距地表1米到1.1米的下文化层,又发现了两件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彩陶。一为缕孔圈足钵,一为缕孔圈足碗,据省博物馆的专家证明,像龙穴这种型式花纹的完整彩陶,过去还未见过,其年代约距今5000多年。
石器、彩陶、铜器的先后从龙穴出土,把中山史前文明的整个链条贯穿起来了。
现在,我们可以粗略地描述一下大约从五、六千年前的包括中山、珠海、东莞乃至澳门、香港的这一大片珠江口附近的古越人的生息这地的地理面貌和生态环境:那时,由于五桂山区的屏障作用,把珠江水带来的淤泥主要沉积于山之北,山之南则大体上还是灌木丛生的砂质滩涂,古越人就在这里过着以渔猎为主的半定居生活(至今未发现任何居室遗址),他们已懂得琢磨细石器,烧制陶器,乃至铸造青铜器。他们开始形成原始的审美观,陶器上可见各种梭形、绳形、菱形的纹饰,也许还有坯胎状态的文字(见陶器上某些至今还没法解释的特殊记号),膜拜祖宗和神灵(出土石器中有主要用作礼器用的穿孔石戈和盛酒用的陶质流壶,相当于中原地区商代的同类器皿),他们与繁衍在黄土高原上的先民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品之一。
地名“龙穴”,这当然纯属巧合,但是,大量的出土文物,无可置疑地证明了“龙穴”这一个点,正是以巨龙为象征及精神支柱的中华民族的许许多多的“龙脉”的所在地之一。珠江流域可以无愧地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黑龙江流域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