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的远古文明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人们常有个错觉,以为中山地处远离中原的南海之滨,古代曾被称为“百粤文身地”,要说它的古代文明和历史,只能从南宋算起,其实,通常说的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只不过是香山以县建制,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选定修县城——铁城(今称石岐)城址的年份罢了。铁城的衣身不就叫做文顺乡吗,那么,它的更早一些时间又是怎么样的呢?据香山县志记载,香山的历史最少可以追溯到唐、汉。最近,中山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文物普查中发掘出来的大批出土文物表明,香山的文明是应该远溯至战国、春秋、周、商,乃至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的。
中山博物馆的同志们告诉我,1986年上半年,他们沿着珠海、斗门、中山(以上地区在古时均属香山县治下的范围内)的漫长海岸线,作了一次较广泛的文物普查,所获甚丰,大量的实物资料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香山沿海地区早就是渔猎、畜牧、农业相当发达,人烟稠密的聚居地。
1986年青、6月间,在中山南萌鸡头角,文物普查人员采集了一批新石器晚期的石器,种类繁多,有石斧、石镰、肉坠(打渔用)、砺石等。其中的一件石斧,石质细腻,打磨精致,刃口锋利,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堪称新石器时代的精品。
出地的各款陶器就更加蔚为可观了。从较原始的夹砂陶,直到稍后的白陶、灰陶、彩陶等印纹陶器,表明古代的香山文明如何逐步地从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随同出土的两件石范(即石质的铸模),清楚地表明了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铸造铜斧、铜箭簇等青铜兵器的技术;而在南萌发现的古窑遗址,以及在附近出土的两件陶土器座(用作支承陶坯在窑中煅烧成型之用),更无异于证实这一带出土的古陶都是本进地生产的,从现时进一步证明了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可以这样地打个比方,每一件出土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默默地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彼露它身世的秘密,诸如生产年代、制作工艺,以至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等等。当把它们一一按年代依次陈列出来,就如同在我们面前一页页地翻开了一册内容翔实、可靠的历史教科书。总的说来,种类众多的各种陶器:陶釜、陶甑、陶罐、陶豆(盛肉器皿,略如目前的高脚碟)、陶纺珠(纺纱用的工具)…它们的造型和制作工艺,遵从着一条规律,那就是:按照年代序列,由粗及精,由简到繁,由重实用演变为具有浓厚的装饰味。
许多陶器的内壁,遍布着工匠们一行行的指印,这表明了它是用手捏和泥条盘筑的方法制成的,最后还经过慢轮的修理;有的口部或底部还刻有神秘的符号,这大概是早期的文字符号甚至是工匠本人的签名或标记;有的外壁刻印满了整齐的云壮或雷纹图案,这正是先民们的早期的艺术作品。说明了爱美这心古已有这,与生俱来。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造型美观大方的陶釜,这是古代的煮食用具。它的独特之处是两耳藏在内壁的上沿,外边还围着一圈倒伞形的釜口,这样,当用绳子绑牢釜耳,吊在木支架上用火煮食物时,就不致因被火烧断绳子现时发生摔破陶釜的意外了。这一在国内同期的同类器皿中并不多见的造型设计,充分表明了能工巧匠们的智慧。
陶器上的薄釉,向人们暗示它最可能是汉代以前的产品;而隋唐时期的魂坛(盛骨灰用的陶器,俗称金塔)则以它的繁复现时富于装饰感的造型,给人们深刻的印象。好些魂坛上的龙凤、歌伎等的浮塑,都塑造得栩栩如生,既富想像力,又饶写实感。
过去,人们常私心古代的珠江流域视为文化落后的边隅之地,认为它后来的文明昌盛主要应当归功于中原文化的派生和繁衍。无可否认,在秦汉民来的历次战乱中,汉民族的多次大规模南迁,的确为珠江流域的文明注入了新的血液。尤其就南宋末年,宋端宗君臣的流寓香山,对香山的开发影响极大,所以香山有史可考,有作品传世的文人、画师、名臣大都出现在明代以后,但是本言文述及的出土文物(时代最久远的可追溯到点千年前),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这里的土生土长的文化艺术的价值也是不容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