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周碧珍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吴 明 德  
  女高音歌唱家周碧珍,曾用名周韵芳,1921年11月23日生于上海一个造船工人的家庭。祖籍广东省中山市南萌关塘村。父亲周开容,母亲张宝玲(湖北省黄陂人),均已去世多年,丈夫何国森是上海工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积极支持她的艺术事业,曾应邀撰文《创造性的妇女》(“The Creative women”)1986年刊登于美国期刊斯坦福杂志,向国我读者介绍爱妻周碧珍的艺术生涯。女儿何祖萍在美任乐团教员,儿子何祖明在美余款 工程师和从事美术创作。   30年代初期,周碧珍进入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子中学读书。这时正值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一些抗日救亡歌曲很快成了她最爱唱的歌。著名的群众哥咏活动家刘良模曾多次到该校教唱救亡歌曲,对她影响很深。“8·13”事变后,她加入演出队,在上海的电台、难民所及伤兵医院演唱,鼓动抗日。上海将陷入日寇魔掌时,16岁的周碧珍毅然离家,参加了抗日宣传一队,随队活跃在粤、桂、汀、鄂、赣以至港澳等地,积极宣传抗日。该队后来在韶关遭大火灾,道具行李全部付之一炬,队员被迫遣散。后来,周碧珍在湖南衡阳市一次音乐会,遇到同台演出的重庆国立音乐院著名声乐教授胡然,听了她的独唱后,十分赏识,给该院院长写信热情推荐。因此,她到了四川重庆,因误了考期,先在国立歌剧学校学习,后转中央音乐学院四川分院(重庆市)学习。   1943年,周碧珍在重庆歌剧学校以主演歌剧《苏武牧羊》,初露其歌唱艺术才华。抗战胜利后,中央音乐学院四川分院于1946年迁校回沪,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合并,周碧珍随校返沪学习。至1947年她曾因积极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学生运动而被国民党上海当局拘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获释复学。至1949年毕业于上海音专声乐系。1951年参加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任演员。1956年光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周碧珍有四十余年的舞台生涯,并且有着许多不平凡的演出经历。1940年,抗日宣传一队在广西柳州演出《黄河大合唱》时,她临时替补上台独唱《黄河怨》,由于感情真挚,演出时想起亲叔父在淞沪战争中被日寇无辜枪杀,以及亲婶婶因此受巨大刺激而发疯的悲惨情景,因而迸发了内在情感,一曲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不久周碧珍在桂林市演唱了技巧难度较大的维也纳圆舞曲《蓝色多瑙》,受到援华的美国朋友赞赏。事后,桂林报刊报导了一些外宾的评价,认为周碧珍的歌声可与美国歌后珍妮、麦唐纳媲美。   参加上海音专学习期间,周碧珍先后从理由于马国林、伍伯就、劳景贤等声乐前辈,在演唱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待方面下了很大苦功,为以后成为一个出色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1951——1952年,她参加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上海音乐团担任演员后,得到很好的锻炼。1953年,周碧珍随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去朝鲜,在前线的坑道时、哨位旁、在可坐数千人的广场上,热情地为最可爱的人歌唱。她演唱了《五大妈要和平》、《晋察冀小调》待民族 风格的歌曲,受到志愿军战十们的喜爱。1954年周碧珍随郑振铎、周而复率领的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了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及澳门演出,她的歌声风靡一时。曾以一曲《棱罗河》名震印尼,当时的印尼总统苏加诺,誇奖她是银嗓子。   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上海、南昌、长沙、桂林、广州等地的独唱音乐会上,周碧珍那夜莺般的花腔女高音歌声,到处赢得热烈的掌声。   长期的刻苦学习和精心琢磨,使周碧珍的歌声始终保持着圆润、明亮、清快而富有抒情性。她的演唱,给人们以热情奔放、趋势生动之感。她花腔技巧娴熟,还善于运用不同的音色技巧去表达丰富的感情和塑造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她演唱舒伯物的《鳟鱼》时,使人们知识化看到一颗欢跃的童心,她运用轻盈的颤音和明快的花腔演唱歌剧《浮士德》中的咏叹调《珠宝之歌》,向人们生动地展现了少女玛格利物看到满箱珠宝时惊奇激动的神情;当她演唱《桂花开放幸福来》和《姑娘生来爱唱歌》等歌曲时,使人们心间感到像注入了一股幸福欢乐的热浪。她唱的曲目中,《慰问信满天飞》、《支前小唱》、《新疆好》、《我美丽的故乡》、《山间铃响马帮来》、《布谷鸟叫迟了》、《棱罗河》等等被灌成唱片,给群众以很大的艺术享受和影响。   十年浩劫期间,周碧珍被迫息声舞台,艺术生命遭受摧残,使她愤慨不已。然而,就是在这样人妖颠倒的岁月里,金山石油工总厂开始建设时,上海乐团演员前往参观。当时,刚从“牛棚”放出来的周碧珍在参观附近当年日寇残杀我国同胞的“万人抗”后,参加乐团组织的节目演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粉碎“四人帮”后,她又重新焕发艺术的青春,她除了参加一些舞台演出外,还积极辅导业余音乐爱好者。她以人民代表、上海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群众体育积极分子等社会活动家身份在基层为群众演唱,几年来在各种场合下共演唱一百多场。并孜孜不倦四处讲学,为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撰文与录音,对年青一代进行美学教育。   1981年及1983年,周碧珍又两次到北京,听受名闻遐迩的意大利声乐专家吉诺·贝基的声乐讲座及示范教学。回来后,这位老歌唱家深有感触地说:“在声乐领域里真有学不尽的知识、学问和技巧,我们还是应该唱到老、学到老啊!”   如今,这位歌唱家已正式退出剧场舞台,现仍任上海乐团声乐指导、艺术室顾问、兼任上海乐团附设上海音乐学校校长及声乐教授,仍一丝不苟地投入声乐的教育工作,致力于培养年青一代的声乐人才。她还是上海市筹备组年体育协会的积极分子,她一如既往地坚持体育锻炼,每天指晓就打太极拳,做气功。到了夏天,她还跃入碧波中轻松地畅游几百公尺。在每天工作之暇,你还可以看到她戴起老花眼镜,在灯光之下,与任教于上海工业大学的老伴互相学习英语……。   (注:本文根据上海乐团吴明德撰稿整理,略有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