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音乐家萧淑娴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萧 嘉  
  萧淑娴教授,著名音乐家,1905年4月9日,诞生于天津市。父亲萧伯林,广东香山县人,铁路局医生。早年曾受孙中山的影响到过香港习医,以后一直在国内铁路局工作。萧淑娴幼年时随父亲寄审天津、长春、武汉等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学过楚词、唐诗、枕头词,对古典文学有较深的根底。同时以受到她的波父、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奠基人萧友梅的熏陶,对音乐艺术有浓厚兴趣。15岁时,她随淑父到北平求学,入高待师范附属女子中学,同时在家学习钢琴。1924年,进入女子师范大学音乐科。此时,她先从德裔俄人嘉祉先生习钢琴,成绩突出;还从刘天华先生学琵琶,从霍瓦尔物夫人学声乐,成为音乐界的多面手。1928年,她在北平毕业后即到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教授钢琴。同时仍从师梅百器和俄籍钢琴家查哈风夫进修深造。两年后,萧淑娴获得了赴欧洲学习的机会,1931年进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先学钢琴,后改学理信纸作曲,在多门课程上获奖。其中对位法获得最高级的优秀一等奖。1935年秋,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即返回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教。翌年,与德国著名指挥家赫尔曼·舍尔兴结婚。舍尔兴是一位蜚声乐坛而反对法西斯主义的艺术家,在希特勒统治的下的德国曾多次受到抄家迫害,后迁到瑞士定居。婚后的萧淑娴也到了两面士兵,按照瑞士的法律规定,夫妇双方都非本国人,则只能有一方获得固定职业。这样,萧淑娴只得一面协助舍尔兴工作,一面刻苦地学习和研究,并抓紧机会,尽量利用写作、出版、讲演等形式和方法,不断宣扬中国文化艺术,为加强中西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还创作了管弦组曲《怀念祖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由舍尔兴指挥演出的中国作片,经常在电台广播,可说是欧洲乐坛上较早演邮的中国作曲家的管弦乐作品之一。此外,她还曾到过瑞士许多个城市作介绍中国文化艺术的讲演,包括“中国音乐”,“中国民歌”,“中国的文字结构”等内容,在当地颇有影响,引起了欧洲人士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认识。据说,后来日内瓦大学即因此设立了中文班,系统地介绍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艺术在欧洲的传播起了促进的作用。   1949年全国解放后,萧淑娴决定要以自己的知识为祖国服务,于是毅然在1950年带着子女三人回到中国,当即在中央音乐学院(当时在天津)任作曲教授,并在燕京大学兼课,院系调整后,便在学院负责复调教研室工作。她教学认真踏实,有主见,不随风倒。如50年代时,在学习外国经验中有过某种全盘照的倾向,而萧教授却能坚定地探索,不断地尝试着把民族音乐运用于复调音乐的教学之中,而且做出了圈套的成绩。如在调式音阶方面,通过理论性的讲授和课业实践,使学生掌握中国民族音调的复调性旋律的写作方法;在和声结合方面,参考西洋和声结构的原则,以及严格对位时期撞程结合规律,提出了一些和声结合的方式;在旋律和主题处理方面,借鉴西洋专业音乐的展开手法,发掘民歌音调的各种变化,发展成为各种不同性格和表情的主题;在运用西洋音乐中传统的形式和体裁方面,结合中国民族音调进行复调民族 化创作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她还以深湛的中外文学艺术修养,为法国著名歌剧《卡门》全剧译配歌词,翻译了《巴托克的曲式与和声》、《对位法提要》等专业著作,并缌地为其他同志所译的《和声学》、〈对位与赋格教程〉等资料进行校阅。年近八旬高龄的萧教授,仍以很高的热情对待工作,因此,一直受到同行和人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