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香港画家郭倩如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杨荫清整理  
  郭倩如女士,笔名郭青(KUO CHING)。1942年2月出生于中山市环城区竹秀园村。父亲郭林喜(已故),原是上海永安公司职员,母方秀英,沙溪镇濠涌村人。她善绘人物,工素描、速写、自创针笔画、绢画等,是一位驰誉国内外的女画家。   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1943年,她离开中山随父母旅居上海。由于自幼酷爱美术,喜绘人物。从小学到中学图画一科,历年成绩累冠全班,至1963年夏毕业于上海美专。毕业后,初任学校美术教师,后又在出版社负责画连环画、绘制出口油画等美术工作。1973年,她攻批准往香港定居,仍从事画艺工作。被香港大学、中文大学两校聘为艺术进修部美术科讲师,教授国画、素描、速写、油画,主科教授人物画法。   郭倩如的画艺,不是师承一家,而是以惊人的勤奋,涉猎历代各家各派的画法,融会贯通,达到能工善意,风格独特,画作多取材于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1974年,她在香港《星岛日报》发表“素描研究”及画作后,即为香港大学、中文大学聘用。1975——1979年,她为香港大学英文教授赖恬昌出版的英文书籍多本作插图,代表著作中有《山歌(LOVE SONG)》。1977年,她的第一集个人画册画面世后,即获前辈同道喜许。香港《观察家》杂志以《一条什得推荐的艺术道路》为题,介绍她的画作与艺术,肯定了她的作品,充满时代气息,有自我风格。   1979年,郭倩如创作针笔画,专画人物、肖象。1980年,出版《郭倩如画集》第二册。该画集出版后,社会舆论反应热烈,《中报》、《观察杂志》、《韩国国杂志》等热能刊,纷纷发表评论文章推崇。1982年,好为充实自己画技,专赴美国各地旅游,与当地画坛同行交流绘画事。游历期间,她创作多幅画稿,准备出版第三本画集。1984年,刀子出任香港《东方日报》美编组编辑。1985的,为世界丛书《佛经》封面设计及绘画。1986年,又开拓绢画,专门绘制人物、肖象。1988年,她又以人物为主题,创作多幅油画,及筹务个人画展和准备编印新的画集。   郭倩如的画技正如香港的杂志和报纸所评论:“勾勒之工,曲尽其态,有超乎法外,确是值得推广于世。”她的画技画法新颖,如针笔画《画家齐白石》的头像,对齐的须发、面容、额上皱纹、眉眼均形神毕肖,甚至连齐所戴的一副老花远视眼镜的上下截镜片,都勾苗齐全,可与摄影机所摄出的人象媲美。她的工笔画人物画寓意人生,如《降世》,就以婴儿出生时闭着双眼,稚嫩的面颊,张口安祥地躺在布上,衬托起双亲的目光向前张望。又如《生命开始》,画绘出生婴儿,脐带未断,衬以助产士只手执紧婴儿的脚,审意生命就这样开始的。《幻》则画一个妇女凝目视向前方,另一人则懒洋洋地摊开手脚睡在地上,背景是天上祥云照耀大地,所绘两裸体女人,肌肤身段曲线,栩栩如生。写实画《求签》,内绘两老妇穿花布衫裤,一个挟着签筒,抽出一枝竹签;另一老妇则以和指着竹签,凑近一起,若互相语言一样带真,极具神肖。她的油画《自画象》表现年青时的郭青,身穿短袖的衬衫,面容光焕发端庄,两目正视,右手拿着一枝画笔搭在左臂上,简直是影象一样,虽是油画,但仍是纤毫毕现,极具神态。   郭倩如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她说:“我要把学到的画艺全部用于人类的和平事业,慈善为怀,不怀欺诈,还我本来面目“。她在孙中山120周年诞辰纪念举办“中山籍画人展”时,专门画了两幅素描《半》、《岁月》,寄回家乡参展,表现了她对孙中山先生的热爱以及桑梓情谊。   她最近来信说:“作为一个画家,创作就是工作,它在生命消失之前是不会停止的。所以,我如今仍然继续我的创作工作,希望能在创作中有较好的成绩。”   郭倩如女士,从艺20多年,已过了不惑之年,但仍虚心她学,在画坛上辛勤耕耘,她对各方人士的需求仍黾勉从事,还写出许多画作、心得在报上发表,在繁重的绘事中,仍利用时间,为两间大学的有志于画艺的青年。因材施教,培育出更多的美术人材,以为进用。好深得海内外人士的赞誉。她更热爱家乡,经常支持中山市举办的各个书画展,她来信说:“只要有关绘画及插图方面需帮手的,我愿意效力。”赤子之情,溢于言表。祝愿她的艺术、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