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郑淡然小史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刘居上  
  郑淡然,香山知名女画家 ,广东中山濠头人,1911年生。乳名波波,小字秋云。父郑彦闻,为热心乡梓文化事业的开明士绅。母杜慧剑是中山县一区张溪人,1913年间曾在石岐创办华益女子学校,并任校长。兄弟姊妹7人,她是长女。叔郑哲园于清末曾与刘思复等在邑中共介革命,后自设海天书屋讲学,是知名的诗人和老报人。郑淡然出身于文化素养的家庭,从小就对艺术有所向往,7岁起,父亲就为她聘画家梁云樵作家庭教师,开始学画,并随叔习诗填词。三年后,她师事李鹿门、李群彝父子。鹿门出身于番禺居廉先生门下,曾东渡日本学画,是中山的书画名家。名师的悉心指点,使郑淡然在画艺方面打下了一定基础。鹿门与剑父师出同源,又使她日后赴“春睡画院”深造,在艺术流派上一脉相承,收水至渠成之效。她之所以成为岭南画派传人,在某种意义上,此时实肇其端。   虽然年不过十四、五,郑淡然却已成为中山艺林中的活跃人物。她与同学黄少娴(中山书法名家黄孟徒之女)、李懿馨(李鹿门之孙女)成立“艺游画社”,画名远播海外。她的个人诗集《秋云小阁诗草》,也在半创作于这一时期。   不料数年间,鹿门师与群彝师相继去世。当群彝师病入沉疴之时,16岁的郑淡然,慨然承担起为老师筹划攻药与家费之责。她的画在檀香山、大吕宋的华侨中很受欢迎,鬻画所得,尽付老师疗疾之用。复又登中山师范讲坛,代群彝师授美术课,群彝师弥留之际,她正代他授课,放学后闻讯才匆匆赶去。其后多年,犹以不及与老师廖别为憾。   1929年,17岁的郑淡然。为求深造,负笈前往广州,经由从国外归来的言辞叔荐引,登门向岭南派大师高剑父先生求教。剑父师出错了她所带去的画作,十分高兴,当即留下她在春睡画院习画。剑父先生对她颇为器重,除了传达室授画业外,常带她参加陈树人所主持的“清游社”,郊游赋诗。在春睡画院,她还由剑父先生介绍,认识了何香凝,两人结为忘年之交,合作了一些画,其中一幅是何画梅花,她画雀鸟,可惜都在40年代沦陷期间散失了。   这时期的郑淡然,勤奋异常,似有无穷的精力。白天在“春睡”心画和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任教,晚上还在国民大学进修,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须知,在学历上她仅读过私塾而跳过了整个中学阶段。   从30年代到40年代,这十多年间,是郑淡然的创作旺盛期。她的许多主要作品,如《踏雪鸿泥》、《晨》、《春燕》、《蛇瓜》等,大都在此期间完成。曾先后参加过广州、南京、上海、广西、香港、澳门的多次画展,受到普遍赞誉。国画《鸽》曾送莫斯科参加“中国美术展览”。与张坤仪、伍佩荣并列为岭南画派三女杰。 她人如其名,画如其人。她的画,并不缺乏女艺术家常见的细腻入微,但更着重追求“画外之象”,走的是飘逸,豪放的一路。这其实是她的诗人气质所使然,观其年轻时结集的《秋云小阁诗草》,便函可见端倪。   在一篇题为《七夕》的七言古诗中,她写道:     [B]银河耿耿清光照,花果筵开争炫耀。     织女牵牛事有无,徒倚栏杆发长啸。[/B]   接着,她在追述了张骞浮槎银河边,郭汾阳夜见赤光的神话传说后,指出“流传艳说已千秋,争乞天孙分巧妙”——世间儿女对“乞巧”寄以厚望,但实际上——“天孙自织云锦裳,何预人间诸年少?掌中原自有金针,欲乞天孙应自消!”——自信源出于卓识,因此,最后她傲然宣称:“我今天欲亦无求,避却尘嚣来海?。千家弦客万家灯,垂然独向秋江钓。”   署名“淡然”,淡然两字应如何理解?这篇诗便是最好的诠注。只有献身于事业的人,才能不为名缰利锁所羁,淡然处之,才能在艺术上不趋时,不媚俗,卓立不群,我行我素。有一个时期,她受剑父先生影响,好画《孤梦》、,残荷》,其意不在萧飒,而是要在物象的不完美中,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境界来。   郑淡然反对浓涂艳抹,也反对盲目的堆砌。画面上,常常只留下简约到无可再简的背景作烘托,然后寥寥数笔,突兀而出,将要着意表现的活生生地勾勒出来,却又不是北派的大写意,保留着浓郁的岭南画派的工笔写意相结合,渲染与泼墨并重的特色。尤重传神,不沿形似。观其旧作,《跃虎》腾空而起;《蛇瓜》的生势意如飞瀑,奔突而出,透露出不派盎然的生机。   沦陷期间,春睡同人避乱于澳门,狭域蜗居,反而给郑淡然以潜力习艺的机会,1940年,她已与刘道明群结婚,道明群祖籍广东梅县,早年曾留学东瀛,是一位颇具才华的诗人与评论家。滞澳期间,她画作颇丰,尤以善于捕捉瞬间的动态著称。好画的《落牡丹》,重现的是千载难一亲睹的美,却毫无花落流红的“人生无常”的悲叹。她最喜爱的一句格言是:“艺术赋人生以幸福,人生已将那短暂的一“现”,化作艺术上的“永恒”了吗!   1946年,郑淡然从澳门返穗,任教于南中国画学校,直至1949年返石岐侍奉卧病的母亲之日为止,画笔不曾一日小歇。   嗟乎,光阴倏忽,须臾三十载矣!虽缀笔多时,爱美之日,何尝一日淡忘,忆昔刘群所赠诗句:“春光好,春光似水流。她使我年少,烂熳不知悉。……”满纸无非珍重时光之意,年逾古稀,亦何妨于对艺术的探求。是以画笔在执,谊兴不减。扶掖后进,累月经年。登星岩、游从化,徜徉于山水间,出浮地烟云里,实冀为岭南画派的发扬光大一尽绵力焉。1988年,郑淡然赴澳门参加《澳门、中山、新会书画联展》开幕式,所展出的《木棉》一画中,她题诗曰:“爆竹声中岁序移,闲调彩墨写花枝。泼朱催促木棉发,愿比春风早些儿”。可见她的豪兴不减昔年。   郑淡然是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第四届委员,现任广东省文史馆员及多个美术研究团体的名誉顾问及副县长会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