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女诗人郑侍云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杨荫清整理  
  郑侍云(1851——1903)讳韵琼,字子佩,小字侍云。香山(中山)县濠头乡人。   曾祖父郑应元,是乾隆辛丑年(1781)进士,后晋升翰林院编修等官职。祖父郑廷检,道光辛卯年(1831)科经魁。父名如枢,母杨氏。   郑侍云生于仕宦之家、书香门第。家有藏书处名为“对山楼”,藏书数量之多,冠香山全胰。因此,侍云从小就涉猎书史,但囿于家法,故没有从师学习。幸好有位族婶通文识书,侍候云常到其家,跟随婶母学习,昼夜勤奋读书,自学成才,15岁便能背诵四书。后因母病回家奉侍而辍学,但在家中仍诵读诗书,间有读错字者,父怜其痴,经常纠正及教其读“毛诗”、“大雅”待古典,至母殁遂废学。   及僛之年,嫁与刘小衡为妻。20岁落户,据小衡写的《内子郑孺人节略》,称侍云“婉娩柔嘉,接上使用权下,具有体法,家人心服。嫁妆有古书十一各,叩所从来,翰林公旧物也。……”自归刘家后,侍云相夫、教子、奉姑,克尽妇职。她平日待人和厚,常能急人之急,并告诫家人,遵守社会公告她生有四子:灏、欣、烃。对长子3岁就口授文选及唐诗数百首,5岁孝授四收、孝经、毛诗,通读百遍,熟而后已。对三、四两子因身常病,教授较疏。她还工于绣缝,丈夫鉴其操劳家务,屡欲雇工人代劳,她却不愿意,谓:“已一日所做之功,可兼工人数倍,雇工徒增家耗而已”。   郑侍云结婚后,夫妻感情甚笃,名其室日“贮琼楼”。唱和颇多,其中一首日《初食鱼鮰》,诗云:“一自归张翰,莼羹遂擅扬。谁云秋来淡?当试鮰鱼香。雪缕银刀白,霜英菊洒黄。因思姑所嗜,荐寝意傍徨。”起句引用西晋文学家兼任北京时间王朝的大司马曹掾,辞官归隐,在家乡烹脍鲈鱼之故事,傍及切鱼成丝的描述,联想到奉家姑嗜食,临睡觉时,亦心甚不安。描述细致,感情丰富。   在另一首七绝诗中,郑侍云描述了自己怀念丈夫的情景。诗曰:“巡檐扫径独徘徊,狼藉金奂已作堆。可笑刘郎负风景,菊花开尽不归来”。刘小衡“历试五科不售“所以她打扫庭园,独自徘徊,愤慨丈夫为追逐功名,而辜负秋高气爽,连菊花开尽,亦不能及时回家赏菊。   郑侍云性情豁达。清贫自勉,唯对书籍爱之如命,肯将饰物变卖用来购收。据载,刘小衡拟购二下四史,但短于资,侍云即脱手戴之金钏变款购之。并缀以七绝诗云:“家有图书我不贫,琼瑶金翠岂堪珍?群家名列儒林传,好记当年买史人。“刘小衡即以诗答之:”意气本非巾帼派,爱诗竟脱臂金沽。他时姊妹夸钗钏,谁识群家有史图。“从诗的唱酬,可见其夫妻志同道合,侍云一生鄙视功名富贵,对”丈夫衣锦妆帔霞“的世俗观,丝毫无动于衷,因而作《自题小像》一首以慰之:”判白比红见性情,肯同草木了浮生。算来得作诗人妇,不枉尘寰此一行。“表露自己只愿作诗人妇,老死林下,侍云曾写过一本诗集《真意室诗集》二卷,惜未印行。但她诗词,已被收入《中山诗选》。   侍云所写诗,闺阁味浓,句多婉绰缠绵,清丽可育,虽按事抒怀,取材则典雅,文既通古,风神洒落,妙不可言。读之如啖佳果,赏来似坐春风化雨中,实足以教世。   据《香山诗略》所载刘小衡传;“祖籍隆都,业农,薄有田产。曾与邑中先贤屺香合辑《香山诗略》,搜罗遗佚,实有功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