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工作者——何丽儿
何丽儿(1939·7- ),社会科学工作者。祖籍中山小榄镇,1939年出生于香港。后回家乡念书,1956年在中山纪念中学高中部,毕业后,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1960年毕业后,再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深造,1964年获民族解放运动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生文凭。同年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学部西亚非洲研究所,后任该所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何丽儿长期从事南部非洲问题研究院,特别是对津巴布韦(即罗得西亚)的政治、经济的研究有较深造诣,发表了数十篇论文,重要论著有《津巴布韦民族问题》、《非洲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一种尝试——关于津巴布韦全新安全计划的调查》等。其中《津巴布韦土地问题》一文获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青年科学研究成果优秀奖。1983年以后,她参加了《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南部非洲形势及我国可能采取的抉择》、《世界历史大事集》3项国家重点科研的撰写工作,现已全部完成并出版。 由于何丽儿对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越的成果,《中国妇女名人录》记载了她的事迹,成为中国古往今来三千著名中华女杰之一,对她给予了秀高的评价。这也是她的家乡——中山市人民的荣耀。 何丽儿出身于小榄书香门第,家学渊源甚深,教养很好。其祖辈、父辈、姑姑、和二位姊妹都是小榄镇很有名气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何丽儿自小勤奋她学。中学时代就写出得一手好文章,为师友称许。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她任团委军体部长兼学生会副主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繁忙的社会活动工作并没有影响她对学业上的进取,从研究生时代起,也就研究十九世纪末津巴布韦人民反英斗争,对南部非洲特别对津巴布韦的情况了解得较为透彻,积极从事这方面的写作。1964年,她分配到社科院后的20多年,就一直从事 这方面的研究,其间曾于1983——1984年和1987年两面三刀度出国考罕,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撰写了关于南部非洲(其中八成以上是关于津巴布韦的)的文章四十多篇。其中一些已译成英文与国外学者进行交流。为我国外事工作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对外事工作的开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何丽儿治学态度严谨,在科学研究中,总是通过阅读大量外文资料,并尽可能采用当地第一手材料(如对象国学者所提供的第一手材料及对象国报刊资料)为依据进行,从不望文生义或人云亦云。 何丽儿并不是一个学院式的研究学者,她所走过的道路也是相当坎坷的。“文革”期间,她受到株连迫害。她的丈夫杨仲池(中山沙溪人)因反对“四人帮王洪文一伙,成为轰动一时“上柴”事件的“首要分子”,被捕入狱,身陷囹圄8年。她因而被隔离审查,孑然一身下放带动,先在东北后到河南,历尽艰苦。丈夫出狱后,又被定为反革命。在艰虞而又漫长的岁月中,她始终相党,相信人民,相信丈夫是对的,相信黑暗终将过去。“四人帮”倒台后,她丈夫受到英雄式的平反,作为妻子,她引以为豪。她一生以“正直、清白”为座右铭,一生以党的事业为重,故无论处于什么逆境,都无损于其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而存在,因而,敢于面对人生,逆流而上,她为人直涨,与人交往坦诚相向。刀子把一生贡献于学术事业上,她说:“我生活上清白如洗,一心向学,因而我的心思在工作上,就有会往乱七八糟方面想了”。这正是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崇高形象,也是中华女性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