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崇高的白衣战士刘帼超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高平  

  刘帼超医生是广东珠江纵队同志们熟悉的一位优秀爱国民主人士。抗日战争时期,她无私地帮助我抗日游击队,赢得了五桂山氏抗日根椐地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center][B] 一[/B][/center]   刘帼超原籍广东省新会县,1908年生于澳门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家庭。幼年丧父,她与母亲相依为命。以针线手工度日,生活寒苦。刘帼超六岁那年,叔父欺她们寡,以女子无继承权为名,要强占她们居住的小要楼,母女二人为此打了十年官司。在帝国主义者持下的法庭,坚持维护封建礼法,使他们屡次败诉。最后,她母女虽然赢了,但诉讼费用却要卖掉小要楼才能偿还。世态的炎凉,人情的淡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恶,在刘帼超稚嫩的心灵里,刻下了印痕。   1927年,刘帼超离开澳门只身到外地求学,她先到香港,从岭南画派开山祖高剑父学画。不久,她觉得民族灾难深重,绘画不是当务之急,于是,转而考入广州市妇孺产科学校学医。在进步同学影响下,也阅读了鲁迅、巴金、茅盾等人的著作以及当时的一些进步书刊。这些书籍强烈地叩动了她的主弦,使她深深同情那些被压在社会底层的不幸的人们,更仇恨那些恣意蹂躏百姓的帝国主义者和封建统治阶级。她久久地思索着:人不能独善其身,还必须造福于人民。于是,这位外表娴雅,沉静寡言的少女暗暗下定决心:毕业后要到穷乡僻壤去,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贡献给劳苦大众。1929年秋,刘帼超声波从妇产科学校毕业,她把一大捆医学书籍和全套鲁迅全集装进行囊,毅然辞别母亲,来到中山县一个缺医少药的穷乡村——三乡,开设了博爱医局。她在这里积极宣传,推广科学接生法,走乡串巷为儿童免费接种牛痘,给穷苦人赠送医赠药……。从此,当地产妇、儿童由于旧法接生和不科学的免疫法而导致的常见病菌便逐渐消除;并且有不少久病不愈的病患者恢复了健康。从此,三乡人民感激、热爱这位把爱心掏给了他们的白衣天使。                         [center][B]二[/B][/center]   1937年,抗日的烽火燃遍了祖国大地。在党的领导下,中山县各种抗日团体:抗先队、大刀队、别动队、救护队等纷纷成立。间帼超医生勇敢地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白天,她与救护队员们讲授战时救护常识,参加各种抗日宣传活动。民族义愤在她心中燃烧,她忘记了疲劳,忘记下自己。   1940年,中山县沧陷,三乡成了岐关公路上的一个重要据点,日、伪盘踞在这里。但同时,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在这一带采取“分散隐蔽,积蓄力量,以待发展”的方针,继续进行着抗日救国的斗争。1942年,珠江纵队主国部队挺进三乡附近的五桂山区,从此,这里就成了珠江三角洲抗日斗争的中心。   刘帼超医生亲眼看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看到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不屈不挠地领导人民进行抗日。因此,她积极先靠拢党,把为党工作看作看作自己的责任。刘医生的医局设在镇压上,成为我游击部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的秘密后方医院。五桂山区游击队的同志们,负了伤、染了病都到这里来医治。他们有时候化装成老百姓来医局看病,有时隐蔽在附近乡村我地下伤兵站,由交通员领土完整着刘医生一个点一个地去治疗。不管是刮风下雨,也不管是夜半三更,交通员一到,刘医生二话不说,提起药箱就走。游击队的同志来就医,她从来不要报酬,不收医药费,甚至连伙食都包起来。有的同志身体虚弱,刘医生还经常炖补品给他们吃。刘医生时时把同志们放在心上,积极想办法为患病同志治疗。王河同志患了严重肺炎,经常咯血,当时肺炎是不治之症,刘医生查阅了许多医书,研究了一些民间土方采用药物治疗与食物治疗结合,经过四个多月的医治,使王河同志迹般地恢复了健康。谭婉明同志患的恶性疟疾,叶向荣同志患的腱连疮,欧初同志患的长期感冒……,都在刘医生大胆而又细心的治疗调理下痊愈了。部队中的女同志在刘医生的医局里分娩,更是得到刘医生最细致的照顾。刘医生的医局成了战士们的家,刘医生象母亲般给予战士兵们亲切的抚慰和调养,战士们在这儿重新获得生命和力量,又活跃在抗日斗争的战场上。   战士们信赖刘医生,尊敬刘医生。刘医生也把们们当作亲人,自觉承担义务和责任。有一段时期,部队生活很艰苦,缺乏营养,沙战士患了夜盲症。一天晚上,三十多个患夜盲症的战士,由一明眼者领着,一个一个牵着衫尾,连夜翻山越岭,走了几小时,来到医局找刘医生。当时药物厅缺,刘医生采用土方“百草霜”给他们治疗。当这批战士治愈后,刘医生向部队司令部提出建议:宁可少吃菜,也要多吃油,以防止夜盲症发生。部队领导采纳了这个建议,订出新的伙食制度,把油钱和菜金分开,保证每人有一定数量的油吃,有效地降低了患病率。这对经党夜间行军,袭击敌人的游击队来说,意义是重大的。   刘医生的医局不公是部队的医疗所,也是安全的掩蔽所。1943年,刘医生夫妇为了更好地配合革命工作,选择一个水陆交通方便而又较为僻静的地方建了一所房屋,取名为“桂园”,桂园内一棵桂树也没有,意指游击队根据地五桂山的家园,寄托了他们对党的感情。医局迁到桂园后,游击队常利用这里作掩护。每逢敌人扫荡,刘医生就把一些伤重、病菌重的同志作为留医病人留在医院里,保护了我们的同志。在形势最险恶的时候,五桂山区游击队的领导同志欧初、郑吉、刘震球、叶向荣等还在这儿召开秘密会议。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刘帼超医生成了珠江游击队一个得力的助手,可靠的同志。每当同志们向刘医生表示感激的时候,她总是深情地说:“你们不惜为国捐躯,我为你们治病是医务人员的酚,我只是尽了一些责任而已”。   1944年,何明同志的爱人牺牲了,留下一个孤女,巢健同志的爱人北撤了,身边有个三岁多的男孩拖累着。她们请求组织上给孩子找个人家抚养,以便轻装上前线。党组织找到了刘医生,刘医生欣然同意。孩子送来后,刘医生又领回两个被人遗弃的孤儿,以兴办育婴堂的名义掩人耳目,抚育这些孩子。后来,刘医生又陆续收养了一些烈士的遗孤,以及乡中一些孤儿和公路旁被丢弃的孩子。最多的时候,桂园里的孩子,连刘医生的几个亲生女儿,共有三十个。从嗷嗷待哺的乳儿,到五六岁的孩子都有。   刘医生把所有孩子都当作自己的亲骨肉,她医务工作繁忙,便将孩子们交给自己的义妹照管。但她并没有少花一分精力,仍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她按时给他们种牛痘,打预防针,检查身体,每天晚上孩子们熟睡后,她又亲自巡视几次。她经济条件不宽裕,为了抚育婴儿,她养了几只母羊,用羊奶喂养他们,还动员乡中乳汁多的产妇兼喂这些孩子,对大一些的孩子,则经常买些廉价的牛骨头加黄豆熬汤给孩子们喝,以增加蛋白质和钙质。为保证孩子们的饮食营养,她和爱人省吃俭用,每餐以地瓜好,糖分多,产生的‘卡路里’(热量)多”。   刘医生十分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她在桂园内养了小兔子,种了花木和青采,让孩子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刘医生还经常教育孩子们要诚实,爱学习。有一们高中毕业的年经姑娘黄连英钦佩刘医生的为人,自愿留在桂园帮助她教育孩子。孩子们就在黄阿姨的带领下,每天唱歌、跳舞、做游戏、听故事,还上识字课。附近的孩子也常常来桂园和他们一起读书认字。桂园内还建了简易的儿童游乐场,有滑梯、跷跷板、沙池等,供孩子们娱乐,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整天充满着桂园。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桂园成了这些曾被饥饿、疾病和死亡威胁的孩子们的乐园,无家可旭的孩子们在这儿找到了第二个母亲,他们在这位慈母温暖的怀抱里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刘帼超医生的一生,是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的一生,她热爱党相信党,在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威逼利诱面前,也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念。她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革命,人民将永远缅怀这位崇高的白衣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