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谭桂明同志
1990年3月10日,是谭桂明同志逝世lO周年。我们佛山地区的老游击战士都深切地怀念他。 谭桂明同志,原名谭福鑫,祖籍广东香山县崖口乡人(今中山市翠亨村镇崖口村人),父亲谭剑芝,是航行于沪港间的轮船工人,母亲陈瑞云受雇于上海广生行花露水公司。谭桂明1916年出生于上海,3岁时,其父病故,他被送回崖口乡跟随叔父生活。1931年小学毕业,1934年毕业于中山县乡村师范学校,后被中山纪念中学附小聘任为教师。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乡党支部书记、区委组织委员,书记、武装集结中队政治指导员。1940年夏,中山沦陷后,他从地方转到武装部队,先后负责过部队党代表,中山游击大队、南番中顺指挥部主力大队政委。1944年冬随中区纵队挺进粤中后任纵队政治部秘书长,第l,2团政委,中共新鹤联县县委书记等职务。1946年6月,随珠江纵队部分指战员北撤山东烟台后,任干部连指导员,华东军政大学教导员,两广纵队第三团政委、党委书记,南下大队队长、党支部书记。1949年夏天,参加珠江三角洲地区武装斗争,任中共珠江地工委常委武装部长。1950年起,先后担任中共珠江地委、中共粤中区党委委员、中共中山县委书记、县长,中共佛山地委秘书长,剐书记、第一副书记、专员,惠阳地委第一副书记、专员,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等职务。1956年被选为中共八大代表。1978年被选为广东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1981年病逝于广州,终年65岁。 谭桂明入党初期,组织上安排他在崖日乡工作。他先后教育吸收谭玉垣、谭国兴入党,成立了崖口乡党支部,被选为支部书记。谭桂明依靠支委和党员又发展了两批党员共10多人。这些同志经过党的教育和战争的锻炼,在战斗和各项工作中都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有的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谭桂明十分重视抓武装斗争。他在各堡组织更夫队的基础上,先后两次组建乡警队。1939年夏,谭桂明以中共四区区委书记兼武装集结中队政治指导员身份,在中共中山县委的领导下率领武装集结中队开赴横门前线自米山一带,配合国民党中山县政府守备队抗击日军的侵犯。1940年3月,目军第二次进犯中山,国民党中山县政府驻军,不战而退,日军长驱直入。崖口乡警趴在中共崖口乡党支委的率领下,在崖口乡公路上英勇狙击日军的进犯,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在以后五桂山抗日游击队袭击、伏击日伪军和反“扫荡”的历次战斗中,乡警队都积极配合,共同作战。1941年10月,在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委员谢立全同志的指挥下,谭桂明、王锦鎏同志率领第一、第二主力中队采取远道奔袭的战术,夜袭崖口乡伪护沙中队获全胜,俘伪军40多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30多支,俘获并惩处了伪中队长谭玉良。这次战斗拔除了日伪军据点,解决了部队给养并提高了群众抗日信心,促进了崖口乡抗日武装斗争的进一步开展。 谭桂明同志建立和经营的崖口乡据点,抗战时期经受了日伪军和顽军3次进犯和1次大“扫荡”的考验,成为中山县滨海区的抗战堡垒。 谭桂明同志既是政治工作的好领导,又是政治工作的模范工作者。他做政治思想工作有其独特之处,他认识到部队的战斗力要靠政治思想工作来保证。因此,他经常根据部队情况、特点和每个时期的任务,来制定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长计划与短安排。新战士入伍后,首先进行人生观和队史教育。尔后,又经常对部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时事政策、形势任务等教育。每周还召开生括检讨会,上下级之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形成制度。他经常针对部队存在的问题,联系战士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运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政治课,讲得既生动又具体,战士很爱听。他作风平易近人,与战士的关系十分融洽,亲如兄弟,所以战士有什么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都主动找他谈心。他注意提高战士的文化水平,在小队里设有文化教员,每周给战士上一、二次的文化课学习。每逢周来或节假日,连队还举行文娱晚会,他主动参加与战士一起同乐。在珠江三柏洲地区流传到现在的“拍拍手,烧炮仗”的晚会开场节目,就是抗战初期“抗先”队中山西桠乡县立第七小学校举行文娱晚会时由他带头表演的。为了尽快帮助新战士懂得夜行军的常识,他引导战士学习掌握“水光,石自。泥黑”的知识。由于他是本地人,会讲白话,讲话又诙谐,鼓动性强,战斗前的动员多由他负责。战士们听了他的动员,詹心倍增、斗志旺盛。他还十分重视抓战前练兵。例如19d4年9月第二次夜袭中山横门伪江防基地,部队要涉水通过一块水田。为尽量减低涉水声,避免被敌人发现,战前,谭桂明组织战士进行涉水练习。他一边做低姿势前行的示范动作,一边喊“细声些、细声些,再细声些”,让战士慢慢体会小声涉水行进的要领。由于战前练兵抓得好,因此,他带领的部队参加的战斗获胜利者居多。每次战斗以后,不论胜利或受挫,他都抓紧时间,召开指战员会议,表彰战斗模范,总结经验教训,使部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 谭桂明同志政治水平比较高。他执行党的政策既坚决又灵活。1940年冬,中山沦陷不久,日伪军肆意横行,地方反动势力猖獗。崖口乡有个国民党政府的乡长谭日潮(实际上是伪维持会长),自恃伪护沙大队长谭本立和伪中队长谭玉良的势力,串通当地上层人物郑卓、谭佩常(国民党中山县参议员谭兰芬之子),以为我们抗日武装部队力量小而可以为所欲为,互相勾结起来抗缴抗日军粮。谭桂明当时是九区部队的党代表,他经过与部队领导研究决定采取镇压谭日潮警告郑卓、谭佩常的区别对待的策略。于是,派手枪组罗章友等4人到崖口乡逮捕了谭日潮,押解到合水口村外惩处,并贴了字条,警告下任伪乡长、不得欺压群众,不得抗缴抗日军粮,否则“格杀勿论”。同时对郑卓、谭佩常分别给予口头警告。郑、谭两人,不得不答应每造缴交抗日军粮12,000公斤。当时九区部队掩蔽在第七战区挺进第三纵队(简称“挺三”),伙食要靠“挺三”供给。30名战士的队伍,只能领得12个名额的伙食,生活十分艰苦。这次打开崖口乡征粮的局面,除保证了当时部队的给养外,还为以后解决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粮食的供给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42年至1944年中山穴区的斗争是不平静的。既有国民党政府六区区长卓君乙在那里活动(后来变为伪区长)。伪密侦队长梁孔先、伪乡长梁鼎先勾结驻唐家的日军对下栅乡清剿20多次,杀害无辜群众几十人,斗争十分残酷。在谭桂明的领导下,我们经过研究部署对日军和梁孔先、梁鼎先这两个反动透顶的民族败类坚决予以打击,连续袭击了好几次。而对卓君乙则采取警告教育、罚款,勒令其立功赎罪的办法,因此,对卓君乙先后“四擒四纵”,收到较好的效果,整个六区始终控制在人民抗日武装的手里。 党性强、立场坚定,是谭桂明同志优良品德的集中表现。他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处事果断、勇于负责。比较突出的事例有两个。例如对国民党中山县海洲乡乡长袁世根(中共地下党员)的处理问题。1951年10月,农村各地开展清匪反霸、减租减息运动。当时驻该乡工作队给袁世根戴上阶级异已分子、大恶霸、反革命分子、国民党乡长和骨干四顶大帽子,说: “袁在抗战期间有血债,杀害农民百多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中共中山县委常委为此案曾多次开会讨论。当时谭桂明同志是县委副书记、县长、法院院长。每次开会讨论时,他都根据自己对袁世根的了解情况提出异议。他指出袁世根担任乡长,是组织上的安排。袁以此公开身份作掩护来做党的地下工作,袁把当时的海洲乡政权建成“白皮红心”的重要地下据点,使之成为我党领导的中山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与粤中党组织通讯联系的枢纽,有效地掩护了地方党组织的活动,保护一批地下党员和农民积极分子、进步群众免遭杀害,并教育动员了一批青年学生参加革命。1944年10月,中区纵队领导机关和主力大队挺进粤中时,由于袁的掩护,使部队顺利到达新会县荷塘附近的塔岗渡口。桂明并指出,当时海洲乡的农民被杀害,其责任不在袁世根,是当地的反动分子“四大天王”和“八大金刚”等人所为。说袁有血债,民愤大,完全是“张冠李戴”。表示不同意处决袁世根。尽管如此,桂明的正确意见都没有被几次县委常委会的主持者所接纳。最后桂明只好声明: “只要保留人头,给袁世根任何处分,我都同意”。但摄终也未能使袁世根免于一死。1951年11月13日袁世根被处决。在海洲乡公审袁世根时,桂明只得个人服从组织,违心地宣读判决书,这使他终生内疚。真理终究战胜谬误。1981年12月23日,袁世根错杀案终于得到平反昭雪。中顾委委员刘田夫同志在《回顾我们在珠江纵队战斗的日子里》一文中曾作了如下的回顾:“”…就是这个袁世根——中国共产党党员,并经组织批准,做了国民党的区长,为群众做了很多好事,但是解放后,在土改中被错杀了,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要记取这个教训就是了。”又如1959年春,上级为了总结“大跃进”的“成就和经验”,表彰高产先进县,要求各县上报高产量。当时不少县纷纷上报高产,有些县自报亩产千多斤。当时任副书记兼县长的谭桂明同志感到压力很大,但他却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决表示中山最多只能报亩产400公斤。后来有些地方出现缺粮,甚至饿死人,而中山黄圃一带不致因缺粮而饿死人。桂明同志这种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敢于负责的优良品德,给我们的教育特别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一起与桂明同志共同战斗和工作过,都深感他为了维护党的威信和团结,宁肯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优良品德,给我们的教育也是十分深刻的,我们永远难忘。 谭桂明同志,作风严谨,生括朴索,勤俭节约,克己奉公,堪称楷模。他喜欢吃冷饮,有时便自己动手做点雪糕睹喱等。在香港的姐姐知道他的嗜好,打算送他一台电冰箱,被他婉言谢绝了。后来他自己花人民币900元买了一台雪花牌国产电冰箱。买到电冰箱后,他不动用公家的车去搬运,自己租了一辆三轮车和孩子一起搬回家。每年春节他携带家人到佛山、中山等地向老战友和堡垒户拜年,借用公家的车照样交回车费。有时借用公家的车,由孩子当司机,回来后仍要交回汽油费给公家。公私分明,一点也不含糊。在“文革”期间,他经常挨批斗,但他仍很乐观,有空就读书练宇。桂明有4个儿子,对他们的教育和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在家庭生活上做到言传身教。他经常教育小孩,做人要正派,他说不贪污,不腐化这两条人人要做到。 “这两条做到了,就可以吃碗安乐饭”。桂明还经常教育部下和小孩要尊重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多看人家的优点,少看人家的缺点。为此,他身体力行,做出榜样。不愧是“严父诤友"。1980年9月医生诊断,他患了肺癌。省委领导同志决定由其家人陪他到北京治疗。初时,住在京西宾馆。刚住下两天,当他知道每天住宿费要40元时,他嫌房租太贵,说不能因个人贪图舒适就浪费国家钱财,要搬出京西宾馆另找地方住。经杨静同志几次劝说无效,在该宾馆仅住了5天就搬到北京市城建局招待所,该所每天只收4元房租,他十分高兴住下来。医生嘱咐他患此病要多吃蔬菜,但在招待所里缺少蔬菜吃,他不愿给公家增加开支,自己趁早上到天坛公园练气功时,在附近摘野菜煮来吃。当病情加重,从北京转回广州中山医学院就医时,他还念念不忘党的工作和以前战斗过的地方和老区群众。我们到医院看望他时,在床边发现他写下了中山县地下党回忆录的提纲,准备动手写党史、军史回忆录,以教育后人。在场之人见到后,无不深受感动。 谭桂明同志一生,为革命为人民赤诚一片,肝胆照人,堪称楷模。桂明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罗章友 吴孑仁 肖志刚 谢月香 谢月珍 林伟干 谭光耀 蔡伟涛 容文达 张卿 袁文鹏 199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