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抗日战争时期中山滨海区的战斗堡垒——崖口乡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吴孑仁  
  崖口乡,地处广东省中山市南端,背靠五桂山,面临伶仃洋,海岸线长达19公里,毗邻港澳,广(州)珠(海)东路横亘而过,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全乡共有1026户,3560人,耕地面积8640亩;围田多,土地肥沃,盛产水稻、海产、三鸟、水果,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中山沦陷(1940年春)前,崖口乡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山县第四区的一个大乡。1944年夏,中山敌后抗日游击区开展全面抗日民主建政工作后,中山游击大队党委会为了有利于开展对敌斗争和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把原中山县第四区靠近岐关东路(石岐至拱北)两侧的平原村庄和翠亨村(属中山县第六区)划为一个行政区,改名为滨海区。崖口乡从1944年夏到1945年秋,隶属中山县滨海区政务委员会(抗日民主区政府)管辖。崖口乡由崖口、隔田、平山、化美、下沙五个自然村组成,分为中堡、东堡、西堡、杨家、陆家、平山、向西、化美八个堡。这个乡当年只有少部分人外出港澳、美国、檀香山、东南亚、上海,唐山谋生。   1940年夏,中山沦陷不久,日军为了镇压抗日力量,扶植伪组织,盘剥群众,确保石岐至唐家公路的交通线,派丁一股部队进驻崖口乡,并建立了伪政权,由谭日樵任伪乡长。醉本立则凭着他是欧大庆(伪县长)的侄婿的关系,弹冠相庆,当起伪护沙大队长来,进驻崖H乡的有一个护沙中队(中队长为谭玉良),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撤走。肖值喜勾结大天二,引狼入室,兵匪一体,到处敲榨勒索,打家劫舍,农作物被盗,地方治安很坏。崖口乡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1941年冬,中山游击大队挺进五桂山以后,崖口乡成了五桂山游击区的前沿阵地和外围,也是五桂山游击队可靠的后方。它在民族解放事业中.付出了蘑大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enter][B](一)[/B][/center]   崖口党支部,是1936年秋,中共党员孙映雪(孙康)在沙边乡成立中共中山县支部后,建立三个党支部中的一个。这个党组织建立以后,一直到全困解放都没有终止过党的组织活动。1937年10月,中共党员梁淑尧(梁茶)首先介绍谭福鑫(谭桂明)、谭玉垣、谭国兴入党。然后,通过他们先后吸收发展好几批共产党员。第一批谭社扶(陈侠光、杨行)、肖杰明(肖志刚)、谭社南(谭志雄);第二批谭容振、谭帝照(谭三九)、肖杰华(肖迪、粱德)、谭桂、谭炳桂(大革命时期入党,失掉关系,后来恢复)。谭国明(谭光耀)是于1933年11月在西桠乡县七小学校,中共四区区委举办的游击训练班,由孙庆昆介绍入党,结业后回崖口乡过组织生活。以后还吸收了肖辉、肖翠英、肖轩,唐森、谭光、杨帝等人入党。党支部书记经过谭福鑫、肖志刚,谭华兴、谭志雄(社南)、肖辉等五届。随后,党支部的负责人和骨干分子分别是谭福鑫、肖志刚、谭社扶(杨行)、谭光耀、谭华兴等。1940年5月(9月),中山沦陷后的乡警队,大部分系党员。虽然经过上调九区主力部队和]945年“五九”日、伪、顽联合扫荡五桂山、四、五、六区,以及日军投降后,主力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转移到东江后,仍然留下一部分党员在崖口乡坚持斗争。不同的是斗争的方式方法有所改变而已。   1943年3月以后,武装党和地方党分线领导,彼此不发生横的关系。崖口乡不仅有武装党系统的党员(主要的)活动,还有地方党组织系统的党员在那里活动。如李玉书(李兆麟)、郑康明,肖伟华(区委委员)、许纯、李子英、许山,方人牧(区委委员)、谭华兴等。做到地,武党组织互相配合活动。 [center][B](二)[/B][/center]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在全国抗战形势的推动下,全乡群众抗日情绪十分高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发动群众组建了抗日救亡:|二作团、中山县抗敌后援会第十七工作团、四区战时服务团崖口乡服务支肼.、崖日乡抗先队等四个抗日救亡群众团体。每个抗日救亡群众团体中,都设有军事组织(或武装组),专门掌握武装,负责巡逻放哨,维持治安,防奸肃特。1938年冬,派出党员谭社南(志雄)和谭光耀、肖杰华、谭多(女)四人到西桠七小学校,参加党直接领导的四区战时服务团举办的游击训练班,学习军事和游击战术;各堡灼党员分头掌握各堡的更夫队。1939年7月至9月,日军先后两次在横门登陆,企图直捣石岐,进而占领整个中山。崖日乡抗先队遵照中共县、区委的指示,抽调党员谭光耀,谭容振等携带枪枝弹药、伙食,参加党领导的集结中队,中队长欧晴字,政治指导员谭福鑫,副中队长杨木91(杨恩桂)开赴藜村自米山前线,配合中山县守备队抗击日军登陆。谭光耀同志还担任该队的副小队长。同时,在各堡普遍建立更夫队的基础上先后组建了两支乡警队(常备队性质)。第一支乡警队建立于1939年冬,中山抗先队被国民党反动当局解散后,抗先队内的宣传、救护组被撤销了,该乡秘密保留了武装组,改名为崖口乡警队,全队约二、三十人。第二支乡警队的组建,是在1941年秋,由原抗先队员肖辉、肖轩、肖计陵、肖官开、董国基、肖炳基、肖锡回等组织的义务冬防队的基础上,于同年八月由谭桂明同志建议恢复乡警队称谓的。到1943年底,乡警队已发展到60人。1944年下半年,滨海区开展全面建政工作,乡警队成为崖口乡乡事委员会(乡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常备队。   1944年8月,乡事委员会为了加强和保护海上交通线和渔民生产,有利于反扫荡的回旋活动,决定与滨海区政府共同集资建造一艘武装船,派杨帝同志负责。该船直至日军投降后才随同主力部队转移东江。   崖口乡警队,在乡党支部的领导下,在各个时期维持乡的治安,发动群众抗捐抗税,禁止偷运谷米出口,镇压作恶多端的伪军政人员,配合主力作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显著成绩。1940年3月4日,日军第二次进犯中山。有一路日军从唐家登陆后,企图经过崖口乡,直捣石岐。党支部为了打击日军扬言“一枪不发,占领中山”的嚣张气焰,提高群众抗日情绪,锻炼乡警队,阻滞日军前进,争取时间,动员和组织群众实行坚壁清野,疏散物资。肖志刚与谭光耀同志研究决定,将乡警队兵分两路,谭光耀带领一路防守公路东侧的小山头;肖志刚带领一路防守公路另一侧的皇巡府围墙。经过一轮激战,进犯日军受到杀伤后,怆惶退守翠亨村。翌日,日军又分三路进犯崖口村,海上还有炮艇配合。日军以炮火掩护步兵向崖口方向进犯,党支部认为敌我力挺悬殊,不宜与日军硬拼,主动把乡警队转移到五桂山合水口里乡。日军过境后,乡警队即返乡,分驻中、东两堡四个炮楼,担负巡逻放哨,警戒土匪从海上来抢劫等任务。直至1940年5月,日伪军警包围崖口乡,搜捕乡警队,他们才转移到翠亨村后的犁头尖山,转为掩蔽活动。转移的当天晚上,为了坚持“坚壁清野”并为以后开展游击战争准备粮食,乡警队曾发动群众把东堡米机全部粮食搬光,并指导群众疏散贵重物资。这是中山敌后武装斗争第一支上山的游击队。当时上山的乡警队员有谭福鑫(桂明),肖杰明(志刚)、谭国明(光耀)、谭社南(志雄)、谭容振、谭剑波、谭鑫仔、谭亚星,谭大喜,谭帝勇、陈仔、许国基(大班胜),郑××等十三人。乡警队在山上掩蔽活动期间,镇压了伪维持会长谭桂荣,并散发了“告崖口乡民众书》。约一个月之后,中共中山县四、六区委派曾谷同志来联系和慰问。后来按中山县委的决定,乡警队调到中山九区参加县委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武装部队。   1941年秋,国民党流亡政府,在崖口乡征收田赋税,每亩征收十元。原国民党乡长,以三千亩的低额承领代征,从中抽剥群众,大发其国难财。刚重建的第二支乡警队,发现此情况后,即派肖辉、肖计陵两同志到南荫圩找到征收田赋税的负责人提出抗议,坚持要交由乡警队承领代征,否则群众拒交。征收田赋税的负责人无奈,只好应允交由乡警队同样以三千亩的低额承领了回来。乡警队虽是办了承领手续,但没有向群众征收。征收田赋税的负责人虽多次催交税款,乡警队采取“拖”的办法,借口群众不肯交,无法征收等推掉了。抗税斗争取得彻底胜利,群众十分高兴,对敌斗争的情绪更加高涨。这次抗税斗争取得胜利,主要是潭桂明、卫国尧、欧初、罗章r自等领导删忐带领部分主力挺进五桂山,作乡警队的后盾}乡警队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迫使国民党流亡政府田赋税征收人员无计可施。   1940年11月,乡警队配合驻防九区主力中队派出的游击小组(郑江弼、谭帝照、罗章有,谭日新等四人),到合水日里乡镇压了欺压群众、抗缴抗日军粮的伪乡长谭日樵。:自:其尸体上贴上字条,警告下一任伪乡长,不得欺压群众,不得抗缴抗日军粮,否则格杀勿论。不久,约见承佃该乡公偿田最多的谭佩常(谭兰芬之予)、郑卓到九区谈判缴交军粮问题。结果,谭、郑两人负责以8000亩面积,每亩缴交军粮五斤,一年共四万斤交给部队。这次行动震动很大,既镇压了伪乡长,打击了伪军政人员的嚣张气焰,保护群众利益,又打开了崖口乡征收军粮的局面。   1941年旧历年底,九区主力部队派谭帝照(三九)到化美村财帛星君庙与乡警队分析了崖口乡的情况。认为崖口乡当时最坏的是肖值禧,他勾结大天二和土匪,向群众打单勒索,准备接任伪护沙中队长,气势汹汹,杀气腾腾。经研究决定处决他。第二天晚上,由化美村义务冬防队派人到肖家,把他逮捕并押赴泗东海边进行审讯。他全部承认自己所做的坏事,最后被我们处决了。   谭本立接任伪护沙大队长后,即从南荫附近各乡拼凑人员和武器在崖口乡成立伪护沙中队,委派其亲信谭玉良为伪护沙中队长,苏连根为排长(原是梁自带部队人)。共有伪军四十多人,配有轻机枪两挺,左轮短枪七八支,步枪三十多支,分别驻在崖口乡经玉祖祠堂和碧绿楼。1941年10月下旬,我九区主力中队在挺进开辟五桂山之前,为了扫清五桂山外围,开辟平原,解决部队武器和给养,壮大部队,决定采取远道奔袭战术,拔除崖口乡伪护沙中队这个据点。事前,指挥部谢立全同志亲自前往崖口乡,找到当时掩蔽在泗东炮楼伪乡联防队任班长的郑兴(党员,1944年叛变),进行了实地侦察。部队出发时先集中在九区大有围冯连枝部队驻地,然后用小艇把部队运送到小引乡涌口上岸,行军到南塘乡掩蔽宿营。第二天晚上部队再夜行军抵达五桂山合水口里乡住宿。第三日晚上才突袭崖口乡护沙队。战斗开始时兵分两路,由谢立全同志亲自指挥,每路配备机枪一挺。谭桂明、罗章有两同志带一路袭击碧绿楼,副中队长王鎏带领一路袭击经玉祖祠堂伪军驻地。战斗一打响,经玉祖祠堂伪军驻地很快就被攻下了,此战斗,全俘伪军四十多人,缴获机枪一挺,步枪三十多支,子弹一批;攻扣碧绿楼的则遭到反击,双方展开激烈战斗,罗章订同志腹部负伤,谢立全同志当机立断,把两挺机枪集中攻打碧绿楼,打得敌人无法招架,举手投降。俘虏谭玉良和伪排长苏连根夫妇四人,伪警卫员三人,缴获左轮、驳壳枪八支。被俘的伪军有两人自愿留下参军,其余经教育,发给遣散费后全部释放。伪中队长谭玉良被押至经玉祖祠堂前就地枪决,其妻释放返家。为了开展统战工作,伪排长苏连根夫妇及伪警卫员三人送交梁自带处理。主力部队结束战斗后,当晚乘船返九区大有围休整。这一仗系我主力部队继全歼下栅乡伪联防中队李芬部队后,又一次全歼伪军的胜利,对经营五桂山游击区,震慑敌人,提高军民斗志,开辟粮源,壮大部队,打开四,六区平顾局面意义重大。对崖口乡据点的巩固和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   乡警队在配合主力部队的海上游击队袭击驻淇澳岛之伪自卫大队(1944年2月)}保卫主力部队在该乡掩蔽举办青千班(纽约桥)、妇干班(伦敦桥)、卫生员训练班(海珠 桥)、各种训练班,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center][B](三)[/B][/center]   1943年下半年,五桂山主力部队不断袭击日伪军取得胜利,中山敌后的抗战形势逐渐好转,部队活动地区不断扩大。珠江地区指挥部和中山五桂山游击大队指示五桂山区和四、五、六区要积极开展抗日民主建政工作。当时建政工作是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波浪式推进的办法。滨海区建政工作是从四区下游开始的。崖口乡由于建党早,党员又比较多,群众基础好,党支部领导比较坚强,乡中政权实际上早在1939年秋已控制在党支部手里;崖口乡警队又镇压了作恶多端的伪军政人员,条件比较成熟,基础好。因此崖口乡在1943年10月的一天晚上,便在谭氏大宗祠召开全乡群众大会,选举产生乡一级抗日民主政权,称为滨海区崖日乡乡事委员会。设正副主席两人,下设总务股、宣教股、民政股、武装股、财粮股、建设股、秘书股。主席为谭志雄(党支部书记兼),副主席肖辉,武装委员为肖轩(负责掌握乡警队和全乡民兵),杨金仙(杨静)为宣教委员,谭华兴为财务委员,谭福恩为建设委员。还选举了谭华兴为农会会长。当时崖口乡学校校长人选,按当时国民党政府规定,乡立学校校长要经学务委员加具体意见上报由县长委任的。吴孑仁同志任中山县立七小学校(设在崖口乡)校长兼四区学务委员(督学),是经过党支部审查后提名,通过国民党政府合法手续委任的。   由于崖口乡处在岐关东路两侧,日伪军经常可以窜来骚扰破坏。为了有利于对敌斗争,把公开斗争与合法斗争结合起来,我们除了建立乡一级抗日民主政权外,还挑选陆宝祥任伪副乡长(实际是维持会长)。他年纪较大,赞成抗日,老实而听部队的话,懂日语,由他专门负责应付窜来骚扰破坏的日伪军和出席日伪军召开的会议。我们规定他会前会后要向乡事委员会请示报告,按照乡委会安排办事。由于党支部和乡委会对陆宝祥实施了正确的政策,在对敌斗争中就起了很好作用。日伪军经常找他索取粮草,他总是推说群众缺粮短草,无法筹集;日伪军把他抓起来威迫他交出粮草,他就说: “你把我关起来就更没有办法了”。日伪军无奈,只好扣几天就释放。他每次被日伪军扣起来时,就托人把手杖送回家,家人见到手杖就知道他又被扣而转告乡委会,他以此来同乡委会联系真是妙极了。主力部队还通过陆宝祥的关系向伪政府领取泗东炮楼伪联防队番号,在那里组建了一个联防班,派党员郑兴去掌握。1945年10月,谭中善同他带领的伪中队被我主力部队消灭后不久,国民党政府又派一个中队来崖口乡驻守在杨家炮楼。陆宝祥主动协助我们与该中队联络,打通了关系,商定互不侵犯,互不干涉的协议。晚上抗日部队如路经该队驻地附近时,只要事前向该!队打个招呼,该队就不理会我们。后来围民党当局起了疑心,就把该中队长扣押起来,并撤走了该中队。 [center][B](四)[/B][/center]   在五桂山部队的强有力支持下,在滨海区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崖口乡党支部、乡委会积极开展"--liE"减租运动。1943年lO月底,崖口乡五顷和二顷两个围田租期已满,党支部、乡委会决定把全部围田分给农民耕种,每亩只收租谷五十斤,全乡群众皆大欢喜。乡委会通过组织群众积极搞好水利,生产发展了,群众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乡委会还积极协助主力部队和滨海区抗日民主政府征收军公粮,采取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的政策,规定公偿田多I故,每亩征收军粮25斤至30斤,农民每亩收lO斤,特别困难户且哪免收。由于政策正确,群众踊跃缴交军公粮,使部队和政府的给养和建设经费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乡党支部和乡事委员会根据本乡的特点和情况,积极开展上层的统战工作。该乡的统战对象主要有4个:一是谭兰芬(国民党县参议员,已移居澳门)的儿子谭佩常和郑卓(外地人)。谭、郑两人彼此是亲戚,在崖口乡合伙佃耕大部分公偿田,整个崖口乡的公偿田和经济谛脉都掌握在他们手里。二是谭森,他在崖口乡开设鱼栏,并在澳门以赌为业,发了财,他为人豪爽,对各方面的人都喜欢联络和帮助,有“小孟尝君”之称。为了开展统战工作,除了主力部队的领导同志谭桂叨、欧初和军需杨轩同志进行外,由党支部、乡委会的两位正副主席谭志雄、萧辉专责进行。谭佩常、郑卓两人除了与主力部队合伙经营围田搞农业生产外,1943年旧历年底,乡委会建立常备队,缺乏武器,两位乡委会正副主席亲自到谭佩常家盟,向他讲明建立常备队是为了维护地方治安,保护围田和鱼栏不受土匪抢劫,现缺乏武器弹药,请他赞助解决。当谭志雄提出要他赞助lO万元时,他犹豫了一下就同意了。乡委会得了这笔钱后,购置轻机枪1挺,左轮手枪4支,驳壳枪1支,七九步枪6支,各种子弹400多发。为了筹集经费购置枪支弹药,还在全乡开展每户捐献一棵树运动。采取这个办法也筹集了一部分款,作为买枪之用。1943年初,党支部、乡警队利用伪乡长谭中善(谭良明)的关系,成立了一个伪护沙中队。公开是谭中善任中队长,实际是由部队派党员王守仁同志任副中队长掌握该中队。王守仁同志调走,我们先后派郑格芝(郑兴)和一个姓杨的同志去接替。三是孙姑太(孙中山先生的姐姐孙妙茜),抗战时期住在崖口乡,她在国民党中山县上中层人士中有影响,主力部队谭桂明、欧初同志和滨海区政府程志坚多次去探望她;乡委会也经常派人去看望她,关心她的生活和安全问题。1944年3月29日,五桂山主力部队在翠亨村纪念中学召开军民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晚会,部队专门派了一抬轿把她从崖口乡接到翠亨参加晚会,她在会上发表讲话,深表同情和支持五桂山抗日部队,群众反映很好。 [center][B](五)[/B][/center]   1941年冬,主力部队挺进五桂山,建立游击根据地以后,部队先后派出谭本基(罗范群的爱人)、方群英、许纯、杨金仙(杨静)、郑波、郑坚、欧燕、杨佩娟、蔡英、吴清、陈好、冯坤、陈梅春、黄丽娟等同志在崖LI乡发动群众,建立交通站、情报站、粮站、医疗站,并以掩蔽形式办了各种学习班。   早在1939年前,中山国共两党联台抗战时,这里的妇女抗日救亡运动已开展起来。谭桂香、肖荷、肖洁容,谭佩蓬、谭金好、林凤娥、谭多等妇女积极分子,已参加了当时党直接领导的四区战时服务团(团长为中共县委书记孙康)和抗先队。她们在本乡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和支援1939年夏狱的横门抗击日军登陆战斗。1942年以后,崖口乡妇运工作在主力部队的支持下和党支部的领导下,得到乡警队的密切酣合,更是如虎添翼,在各项工作中更加出色,发挥半边天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   她们首先根据本乡妇女不同年龄和特点,建立各种组织。通过个别发动,互相串连谈心,以唱革命歌曲、开办识字夜校、“生产自救”等活动形式,把各阶层妇女组织起来。年青妇女成立妇女会,会长为肖妙银,副会长为谭慧民,中老年妇女成立婆婆会,会长为梁静修,副会长为许金焕。一些妇女经个别教育,参加训练学习等,提高了觉悟,打掉“女子不当兵”的陋俗,冲破家庭的束缚,直奔五桂山参加主力部队,担任交通员、卫生员、群运工作人员。肖荷(肖吐)、唐润宝、肖伟协、孙洁文、谭嫦(谭英)、谭伟业、谭欧芝、肖金段、肖妙三、钟陆(陆顺彩)、陆春叶、陆羡霞、杨顺金、肖妙欢、谭桂容等同志,就是那个时候参加五桂山主力部队的。   第二,她们发动妇女办好粮站,确保部队的给养。五桂山部队的粮食给养,大部分是靠平原乡村运送的。崖口乡是个重要的粮食供应站,粮食供应点遍布各村,约有十多处,包括谭庆添母、谭欧芝、谭添德姊、许金焕、铁观音屋,大屋、四顷……等群众家里。当时部队军需处只派出陈梅春(陈平)同志负责筹办粮站,主要依靠发动崖口乡妇女群众承担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她们先后发动和组织二十多名妇女群众参加粮站工作。粮站不仅负责磨谷、椿米、挑运工作,有敌情还要负责保卫工作。运粮到部队经常走的是两条路:一路是经化美村入山坑到合水口里乡或自企乡,另一路则是经翠亨村挑往石门九堡乡。白天运粮不保险,为了避免暴露和保证依时把粮食运到部队,她们只能在傍晚以后挑运。遇到天黑下雨,山路湿滑,困难更大。有一次炳尧母亲等二人挑粮入山,中途碰上日军,她两人机警地迅速把粮食掩蔽在山沟里,候日军过后再把粮食挑送到部队。崖口乡的妇女运粮队,几年如一日,不怕牺牲,不计报酬,任劳任怨,从不失误地胜利完成任务,保证了部队给养,充分体现了崖口乡妇女群众热爱子弟兵的阶级感情。   第三,办好医疗站,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前身为中山人民义勇大队),在抗战期间经历了大小战斗不下140多次,每次战斗免不了有伤病员。部队在崖口乡设有医疗站,下设七八个医疗点,分布在化美村许金焕、肖文干,祠堂仔,崖口村杨佩娟,西堡谭月蓉,隔田村谭娥,杨家堡林凤娥等群众家里。房东视部队的伤病员如亲人,不仅腾出住房来安置伤病员,还自觉地承担护理工作,为伤病员煲药喂药、煲粥、喂饭,洗伤口、洗衣服、包扎等无所不干。有些房东为了应付日伪军突然进村骚扰破坏,还主动在家里筑有夹墙密室,她们从无怨言,始终热情地、无澈不至地关怀和照顾伤病员,有些甚至杀了家里的鸡和猫给伤员补养身体,不少伤病员经过医疗站的治疗养炳。很快就恢复健康重返战斗岗位。黄芝同志的手臂被打成粉碎性刳折,在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下,很快就治好了。中队级干部郑毅、贺金龙、黄芝等同志负伤康复很快,是与妇女群众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精心护理分不开的。杨佩娟医生,是烈士黄石生的母亲,部队同志尊称她为黄伯母,她是二区申明亭乡人,抗战前在广州圈强妇产科毕业,在沙溪一带行医,工作负责,医德好,在当地有一定的威信。由于工作需要,部队把她接到滨海区,安排在崖口乡负责医务工作,她利用医生的合法身份,为治疗和掩护伤病员做了大量工作。她在儿子黄石生同志被二区反动派彭河杀寄,女儿黄茵闷。又被叛徒陈秋帆勾结麻予乡梁洪所逮捕,连续遭受两次打击的情况下,仍坚决靠拢共产党,坚持做好医疗工作。她这种对革命无限忠诚、热爱革命同志的精神,受到同志和群众的赞扬和好评。另一个是谭嫦(谭英)的父亲谭尧(谭光尧),他是个中医生,在崖口乡开设赞玉堂中药店,为人忠厚,同情和热爱部队。谭嫦同志受父亲的传授略懂治伤的知识,组织上分配她负责医疗站工作,她为了尽快把伤病员治好,经常邀请父亲为伤病员开方治病,医疗站经济有困难,无钱买药,就在药店记帐赊药,其父亲亦乐于帮助,从无怨言。他们这种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崖口乡的习俗是男人出海下田搞鱼农业生产,女人搞家务照顾孩子。针对这种情况,妇女会为了进一步发动和团结各阶层妇女,选择在土名叫山头仔的一块荒地上,开荒搞农业生产,以“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同样能办到”的道理来鼓励妇女们打破习俗,积极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谭欧芝等同志就是那时候学会耕田种作物的,经过一段辛勤劳动,不仅获得生产成果,而且进一步联系团结各阶层的妇女群众。她们所得的劳动成果,一部分给参加劳动的妇女,一部分慰劳部队。后来,她们还利用“山头仔”生产基地,作为地方和部队的联络站,部队来人都先到山头仔茅屋联系。不论白天黑夜,只要部队有人来,都煮番茨、南瓜给他们充饥。在当时来说,吃一顿南瓜番茨也是十务难得的,充分体现群众和子弟兵的鱼水情谊。   1944年元旦之夜,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夜袭驻南荫安定学校伪43师128团黄光亚营部大获全胜。3日,召开庆祝成立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大会,这是在中山敌后斗争的一件大喜事。崖口乡群众闻讯,十分高兴,个个奔走相告,妇女群众忙个不了,桩糯米粉,购置配料,做了大量粉果送到五桂山松埔村慰问部队,派出代表参加晚会,观看精彩的节目演出。平时,只要部队有要求,妇女们都有求必应,从无推搪,部队需要缝制军衣,妇女会将布料领回来,发动各村姐妹们进行缝制,很快就顺利完成艇务。   1945年春的一天,日伪军六百多人天还未亮就把崖lI乡包围起来,企图捉拿乡委会领导人和一举消灭乡警队。当乡委会正副主席谭志雄、肖辉发现敌情,布置乡干部和乡警队撤往化美村后山沙赖(土名)分散掩蔽后,天已亮了。敌人展开逐村搜索,谭志雄、杨金仙(杨静)、梁静修、郑坚等被搜查出来,押往西堡皇巡府车站和被赶出来的百多名群众集中在一起。群众看见谭志雄和杨金仙被搜出来和他们集中在一起,十分焦急,有一个妇女(至今尚未查出是谁)急中生智,为了迷惑敌人,快手快脚将手中的小孩推给杨金仙并用手大力拧小孩的屁股,让小孩大声哭叫,引动周围的小孩也哭个不停,敌人讨厌小孩哭叫声,就把杨连同小孩赶开,杨即顺势走脱。又有一个群众(听说是伪副乡长陆宝祥)乘秩序混乱时,把一件草帽大力戴在谭志雄同志头上,以此来遮掩谭的面部,使敌人难于辨认。其他群众即乘机你推我拥,互相挪动,千方百计把谭往后推,把谭志雄掩护起来,使敌人问来问去,认来认去也无法把谭认出来。敌人无奈,只好胡乱抓了4个男青年到南荫圩去。后来,乡委会叫伪副乡长陆宝祥到南荫圩把几个青年保释回来。日伪军兴师动众围搜了一天,结果是一无所获。有些群众为了防止日伪军突然袭击,走避不及,自动在屋内筑夹墙设暗室,用以掩护部队。1944年5月的一天上午,肖辉同志到东堡工作,遇上敌人进村,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被乡警队员谭庆昌的母亲看见,把他带到自己家里的暗室掩藏起来。敌人在村内搜查迟迟不撤退,她担心肖辉同志肚饿,叫正在邻居建房的黄森(乡警队员)假装修理瓦面,爬上屋顶,揭开瓦片把一壶茶和一包饼干用绳吊给肖辉充饥。由此呵见,依靠群众,就有办法对付狡猾的敌人。   崖口乡有三户被人们称颂的革命家庭。第一户是陆友妹,她魁肖伟华的母米,丈夫早逝,部队翻群众都尊称她为肖伯母。一家四口人,除肖伟华和肖杰华两人外,尚有儿媳妇许纯,他们早已参加革命并负责一定的领导工作。她在儿子,媳妇的教育和影响下,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觉悟比较高。积极支持家人参加部队工作。部队领导同志每次到她家开会,她都热情接待并主动到邻居串门做好放哨和打探敌情工作,使领导同志安心开好会议。为了防避在敌人突然袭击时走避不及,她在家里的厨房内筑有夹墙,储有芒草,以备敌人突袭时让部队同志进入夹墙后,在外面推放芒草掩蔽起来。抗日战争时期,崖口乡牺牲了二十多位干部和战士,肖家就占了两个(肖伟华、肖迪),她不仅全无怨言,而且支持女儿和儿媳妇继续革命,肖伯母无私的高贵品德,令人钦佩,受到部队同志和群众赞扬。   第二户是肖志刚的母亲许金焕同志,一家五日都参加了革命。她的家既是部队的粮站和医疗站,又是交通站。每天来往她家的同志很多,她不论是领导干部或战士,都热情接待,大家都称赞她是革命同志的好妈妈。部队送来的伤病员,她都负责任地分别送到各医疗点去,她和女儿翠英、翠虹还负责护理工作,在护理伤病员中,不怕奥,不怕脏,关怀备至。党支部书记兼乡委会主席谭志雄因患鼻瘤,复发时经常流出发臭的血水,她从不厌弃,多次主动邀请他到家里治理。贺金龙同志在她家养伤时,她把家里的老猫炖给他吃,时至今日,贺金龙同志还念念不忘,十分感激革命妈妈对他的照顾,经常去探望她。许金焕同志列革命无私的贡献,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去伤害她。后来,敌伪特务把她的房屋烧毁了,但她对革俞的忠心诈没有被烧掉,反而使她更加积极支持儿女继续革命。   第三户是侨脊梁静修㈣志,她家住在五桂山部队出入平原必经之地、掩蔽活动的好地方——靠近化美村后山。为了支持革命,她不顾个人安危和得失,主动腾出部分房屋给部队作为粮站、交通站之用,部队派到地方工作的杨金仙同志就是长期住在她的家里。部队的领导同志谭桂明、欧初、吴孑仁等经常到那里去掩蔽,她都提供食宿,热情接待,谭志雄同志患鼻瘤时,常到她家里养病,她都亲自给予无微不至的护理。崖口乡多次被日伪军包围,每次敌人都公开点名要搜捕她,但在群众的掩护下,都平安脱险。她没有被敌人搜捕所吓倒,反而更加坚强,更加靠拢党。她不仅动员自己身边的佣人参加了部队,而且在1945年秋,跟随部队转移东江,参加了革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