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队伍

——梁伯雄大队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银铠  
  抗日战争期问,中山县蒋管区的九区(即今阜沙、黄圃、南头一带),曾出现一支由中共中山县委策划并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白皮红心”的爱国武装队伍——梁伯雄大队。这支爱国武装从建立之日起,就响应党的号召,以抗日救国、保卫家乡为己任,在不断杀敌锄奸的战斗中壮大自己。除了坚守九区、坚持抗卜外,还全力掩护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配合游击队的活动。山于这支武装力量服从党的领导,真抗日,为人民,故招致国民党顽固派的极大忌讳。终于1945年5月出动大批军队将之围攻于南头一带。梁伯雄大队长率领全体指战员奋起自卫,激战两日,最后壮烈牺牲。   梁伯雄大队虽已不复存在,但他的名字永留人间,梁伯雄抗日救国、杀敌锄奸的业绩,永远铭刻在群众心中。 [center][B]在党的关怀下诞生[/B][/center]   “七七事变”的第二年,日本侵略军继侵犯东北、华北、华中之后,正步步进逼华南。中IlI的抗战形势也日趋严峻。1938年3月,日军侵占中山七区的三灶岛(现属珠海市斗门县),在岛上抢光、烧光、杀光之后,即修建工事,兴筑机场,作为进攻广州及珠江地区的桥头堡。同年10月,广州沦陷,中山告急。11月,中共中山县委(地下)根据广东省委、东南特委关于广州沦陷后党组织要加紧准备武装抗日的指示,在县城石岐的“太原第”(地下交通站,位于民生北路)召开第一次武装工作会议,确定中山的工作中心是准备应付战争的来临。如日军入侵,即在中山打游击。并设想以五桂山为根据地,同时利用或打入国民党地方团队,建立由县委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恰好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山九区委员会提出一个以领取国民党地方团队番号,建立由区委掌握的抗日武装的计划。县委研究后立即批准这项计划,并强调要“挂国民党招牌,办共产党的事”,并保存党的力.   当时的广东省第六游击区副司令兼中山县长张惠长,也柏志抗日。在县内除加强三个政警中队、组建十个守备中队外,还适应广州沦陷后敌后地区的战时体制,将全县九个区的民众抗日自卫队改组成抗日别动大队,下设中队、小队建制。九逸区委根据县委批准的讣划,立即派人到九月忆大队部(火队长黄礼)联系,领叫一个别动小队的番号。出九区区委书记梁伯雄(公开身份是小学教师,在群众中确定威信)任小队长,中共党员郭定华(郭苏永)、吴二掇任小队副。队员由九区各乡的党支部推荐,区委选定。共10人,13条枪。 [center][B]在战火中锻炼成长[/B][/center]   梁伯雄小队建立后,遵照县委、区委的指示,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洛川会泌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精神,以及地下县委机关报“别动队》(公开名义是中山四区战时服务团的宣传:刊物。四区战时服务团的负责人是中共中山县委书记孙康)刊登的“中山当前的抗战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作者孙康)一文的内容。文章指出: “情势是这么危急,敌人已全占我中山七区高栏、横琴,三灶诸岛了,近更调集军舰三四十艘,泊我四、五、六、七、八区海面……,寇急了,祸深了,一百万中山同胞,起来,起来,为保卫乡土,为保卫国家民族,争取解放和自由而起来,作自卫的斗争吧!”梁伯雄小队战士们学习后,同仇敌忾,热血沸腾,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决心紧握手中枪,站到抗日斗争的最前列,为保卫家乡献出一切。政治学习的同时,他们结合进行艰苦的军事训练。利用九区河网密集、基堤众多的地形,熟习隐蔽、伏击、歼敌的技术。   1939年10月上旬,日军一度进占石岐(仅三天时间),并派海军舰艇沿横门水道、鸡鸦:托遒直犯九区。梁伯雄小队跟随别动大队在鸡鸦水道沿岸布防,截击敌军。梁伯雄率领小队13名战士.埋伏在罗松、吉昌一带设置障碍,拦截敌蜒,声东击西,袭击敌人。经过三天战斗,敌军舰艇全部撤邀。粱伯雄小队首战有功,受到群众赞扬。经过这场战斗,染伯雄小队由13人扩充至30多人。   同年冬目伪军大量集结于佛山、九江、容奇、市桥等地和中山沿海主要岛屿,扬言大规模进攻中山和新会。原驻大良的日军亦移驻容奇,直逼中山三九区。在敌人大军压境的形势下,一向受到党的教育的架伯雄,旗帜鲜明,率领本小队脱离黄礼,归附潘惠,:眸升格为别动中队。粱伯雄任中队长,郭定华.臭二根任中队剐。梁伯雄中队驻守在鸡鸦水道南岸的阜圩,跟随别动大队严阵以待,准备迎击来犯之敌。毗敌军只是虚张声势,未有犯境行动。   1940年3月1日,日伪军从顺德大举入侵中山。九区别动大队同入侵之敌激战两个昼夜,至3日晨撇出大小黄圃,退守阜沙、南头。至5日晨日军又在六区唐家湾登陆,向三乡、石岐进犯。这时国民党县政府经已易长。曾执行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政策的张惠长,因受诬而被解职,由第一游击纵队(即原第六游击区)司令吴飞(顽固派)兼任县长。当敌军从唐家直摺石岐时,国民党部队不战而遐。7日,石岐陷落。10日,除八区及三、九区部分地区外,全县基本陷落。吴飞的游击司令部及县政府迁往八区斗门。这时,梁伯雄中队跟随九区别动大队,厉兵秣马,坚守阜沙,严阵以待。   石岐沦陷后,国民党县公安局侦缉队长梁新,率领侦缉队50多人退入三、九区,同九区别动队长潘惠、三区审塘乡联乡主任李乐枝会合,组成一支“抗日歼伪、保卫家乡”的游击队伍。为避敌耳目,公开则挂“民利公公司”招牌。以二、三、四、九区为潜扶钉动融据地,井分成四个地区进行动。黄剧地区由潘惠、柒们雄任正剐指挥,太南地区由梁自带任指挥,西海地区由李乐枝任指挥,抒沙地区由桨正汪指挥。这时,粱伯雄中队已发展到两百多人,升格为犬队编制,番号是“民利公司”第一支队(支队长潘惠)第三大队。大队长梁伯雄,大队副杨日韶(中共党员)。下辖三个中队,大队部驻九区牛角。   1941年2月8雎,日伪军入侵中山八区。国民党县政府由八区迁新会,销一游击纵队司令部由八区迁置迁鹤山沙坪.同年lO月,县政府一并迁沙坪,由袁带任渤^i司令兼县长。州年底,广东省第一游击纵队14令部改组为第七战区挺进笫一纵队司令部。司令袁带派剐司令届仁则潜返九区,收编游击队,将“民利公司”改组为挺进第三纵队屈下的8个暂编支队。梁伯雄大队被编为”挺三”暂编第一支队(支队长潘惠)的三大队。 [center][B]掩护五桂山游击队[/B][/center]   1941年下半年,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根据珠江地区人民抗日武装力量逐步壮大,抗日战场出现有利条件的形势变化,积极筹划在五桂山开辟抗日根据地,以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这一年的8月,中心县委委员谢立全亲自来到五桂山区,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既考察了五桂I圳夏纵横三四十公里山峦起伏、坑谷深邃的地形,又了解了这个地区大革命时期兴起农民运动、抗日初期爆发“青年抗日先锋队”活动的历史,认为具备建立根据地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中心县委根据谢立全的调查结果,决定开展建立根据地的第一项:亡作,组建两个由中心县委直接指挥的主力中队,而掩护组建的既务,就光荣地落在粱伯雄大队身上。   两个主力中队中的第一土,“中队,是1940年建立起来由中山本部县委直接掌握的抗日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力量已在梁伯雄大队掩护下进行了一年多的培训,是一支政治、军事素质都比较好的队伍。中队长杨日韶(中共党员)(兼),中队剐罗章有,党代表谭桂明,驻九区牛角沙,公开番号是梁伯雄大队的第六中队。   第二主力中队是原驻顺德路尾围的广州郊区抗日游击队缡二支队的王鎏中队。中心县委将其调来中山后,中队长由郭定华担任,中队副王鎏,党代表欧初,驻九区石军沙,公开番号是梁伯雄大队的第七中队。   这时梁伯雄大队共有九个中队。其中笫一至第五中队魁“民利公司”时期的原班人马,第六、七中队是新组建的两个主力中队。第八中队是九区大有、孖沙两乡的自卫武装,30多人,中队长冯连枝(中共党员),党代表陈特。第九中·队是九区牛角乡的自卫武装,中队长吴二根(中共党员),党代表由陈特兼。   两个主力中队在梁伯雄大队掩护下,边进行政治、军事培训,边歼击敌伪。1941年10月下旬,在谢立金指挥下,两个主力中队袭击崖口伪护沙中队。第一主力中队由谭桂明、罗章有率领,攻击碧绿楼的伪军驻点。第二主力中队由王鎏率领,攻击玉祖祠堂的伪军驻点。两处战斗同时打响,经过激烈战斗,取得全歼伪护沙中队的辉煌战果,活捉并就地处决伪护沙中队长谭玉良,俘虏伪排长苏连根等46人,缴获轻机枪一挺,步枪30多支,短枪8支。同年11月,两个主力中队又伏击大环桥,截杀汉奸曹道荣及其爪牙。同年12月,两个主力中队又出击牛角西面鸡鸦水道南岸的吉昌围,捕获前来企图逼诱潘惠支队降日的番禺大汉奸李辅群的副官(浠惠的小舅)及其马弃,给敌伪以有力打击。   1942年1月,五桂山根据地的组建计划正式实施。按中心县委的部署,罗章有率第一主力中队部分战士组成先遣队,进入五桂山区的合水口、石门一带。2月,欧初率第二主力中队部分战士,经长江进入合水口,同罗章有先遣队会合。3月,谭桂明率第一主力中队的其余人员,进入五桂山区,同罗章有、欧初两支队伍会合。5月,三支队伍扩展到90多人。经中心县委批准,组建成立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卫国尧,副大队长肖强,政委谭桂明,政治室主任欧初。至此,五桂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建立,梁伯雄大队尽了支援和掩护的职责。 [center][B]矢志为党坚贞不屈[/B][/center]   梁伯雄大队支援、掩护五桂山游击队的事实,招致日本蛙略军的恼恨。1942年4月,日伪集结一个师及一一批联防队共4000多_人,,时九区进行“梳篦式”的扫荡。敌军不阪凡多,且配备多种重型武器,来势凶猛,经过初战,守军失利。驻九区的“挺三”第一支队长潘惠,第二支队长梁自带,第三支队长粱正,纷纷率部撤离九区,逃往鹤山。而“白皮红心”的梁伯雄大队,继续据守阜圩,履行“抗日歼沩、保卫家乡”的职责。当时梁伯雄大队只有五个中队约二百多人的兵力,面对庞大的敌军.确实难以抵挡。而且各个支队撤走,更显孤立无援。故经过几场激战,给敌军以较大杀伤之后,立即转移到中顺边陲的南头低沙一带驻守,以便保存实力,继续执行保卫家乡的任务。   当时,五桂山游击大队党委分析了九区的形势,认为敌曲除了想找寻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主力外,还借“扫荡”通“挺三”投降。为了支援梁伯雄大队,声援国民党友军,游击大队党委决定开展一系列的出击。   5月中旬的一个晚上,谢立全、欧初率领70多名战士,突袭下栅的一个伪联防中队。战斗刚打响,正在酣睡中的30多名伪军就全当了俘虏,游击队缴获两挺机枪和30多支步枪。   5月下旬,游击大队回师打阜圩。出击前,游击大队党委派卫国尧前往鹤山劝谕“挺三”阿头头应坚持抗日,不要投降。然后在一个晚上,由谢立全、谭桂明、欧初率领游击大队,分三路突袭阜圩的伪军何国光营。中队长王鎏率领一路封锁敌军碉堡。欧初和副中队长彭福胜率领一路,正面攻击阜圩。谭桂明和中队长杨日韶率领一路,占领江堤高地,掩护欧初一路的正面进攻。由于游击队部署周密,敌人防备不硬,主攻部队很快就冲进敌人驻地的中心,迅速解决了伪警所一个警察中队和一个伪乍连的武装,缴获长短枪50多支,给敌伪以沉重打击。蛆在这次战斗中,五桂山游击队损失了王鎏,杨日韶两名优秀干部。   夜袭阜圩取得胜利后,争取到逃往鹤山的潘惠、梁自带两个支队返回九区,同游击大队并肩作战,赶走入侵九区的日、伪。梁伯雄大队积极参加这场战斗,胜利驱敌后立即返防阜圩,担负牵制目的军,收缴抗日经费,支援番顺地区部队,以及沟通中山与番顺地区的交通联络等任务。梁伯雄大队还两次同五桂山游击队配合,袭击石岐的日伪驻军,引起敌人的一阵慌乱,激发全县军民的抗战情绪。   1944年1月,经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批准,将粱伯雄大队中的第二中队和主力留守队合并,内定编为指挥部领导的九区大队,仍由梁伯雄大队掩护。九区大队长郭定华,政委蔡雄,副政委兼教导员郑文。]945年1月15日珠江纵队成立后,九区大队归珠江纵队第一支队直接领导。   1945年春,国民党顽固派与日伪军之间互相勾结,密谍进攻珠江地区的抗战军民。珠江纵队第一、第二支队为此先后发表文告,揭露国民党顽固派企图消灭人民抗日武装的阴谋。指出“我们的敌人只有一个——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枪口应一致对外。”但顽固派一意孤行,阴谋见诸行动了。   1945年5月12日,“挺三”司令伍着同流亡鹤山的中山县长方岳昭策划好,在三区鸡笼(今东升)乡召开反共内战联合会议,决定联合进攻梁伯雄大队。5月23日晨,“挺三”出动5个支队3000多人,以及国民党县政府的地团队,还借助部分伪军力量,悍然向驻九区坡头、孑子沙的梁伯椎大队发动猛烈进攻。梁柏雄大队由粱伯雄、郭定华、蔡雄、郝文率领,按珠蛳习令部的指示,坚决抗击来犯之顽军。全大队以少敌众,英勇作战,不怕牺牲,与顽军激战至下午3时,阵地仍屹立不动,毙伤顽军约百人。24日,顽军大量增兵,三番四次向梁伯雄大队进攻。梁伯雄大队坚强地抗击顽军的多次冲锋后,为保存力量,蔡雄、郑文等大队负责同志边战斗边突出重围,其余队伍也分别撤出坡头、孑于沙,转移到江边的九顷据守。在九区战斗中,珠江纵队方面事先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内战的阴谋估计不足,梁伯雄大队在拚死自卫过程中孤军作战,四面受敌,而且沙田水网地带没有回旋和隐蔽余地,结果造成重大损失。梁伯雄大队长带领20多人在九颐固守,同轮番进攻的顽军浴血战斗。最后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粱伯雄牺牲时年仅34岁,剐政委郑文于作战时不幸被捕,遭受敌人杀害。   国民党顽固派围攻梁伯雄大队,是反共、反人民的自我暴露,是一项内战阴谋。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党委机关报《抗战报》于5月25日刊登报道,详细、全面、深刻地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扼杀抗日军民的阴谋,同时撰文悼念梁伯雄。文中指出:“粱伯雄大队是爱护人民,抗日最坚决的部队,便招致反动派的仇视,要消灭之而后快。社会人士聆闻此一噩耗,无不发指。国民党反动派这种惟恐帮助敌人不足,梦想将一切真正抗日力量消灭而后快的内战罪恶行径,只有更加在人民面前暴露其丑恶面目,成为千古罪人。”<<抗战报》还连续发表“论反动派投降日寇打内战"、“国民党反动派有何道理勾结敌伪进攻抗战军民,抢掠屠杀焚烧"、《“挺三”不应该配合敌伪进攻梁伯雄大队"等文章,痛斥中山县国民党顽固派,又一次制造“千古奇冤”。   梁伯雄大队虽惨遭厄运,但中共领导的抗日群众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却汹涌澎湃.胜利在望。那些尽管嚣张一时的侵略者或顽固派,均已日暮途穷。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9年夏秋,围民党反动统治全面崩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随着全国解放,中山从此踏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无数革命者以及梁伯雄大队指战员当年为之奋斗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回顾中山六七十年来军命、建设的累累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庶可告慰革命先烈们在天之灵耳。   梁伯雄大队的抗战功绩,永垂青史!   (根据<<珠江纵队史》“中国共产党广东省中山市组织史资料》《中山市政权志》《中山党史资料"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