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雪梨扫墓散记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佐  
  澳洲的秋天,正是祖国的春天,两地季节廻然不同。4月在雪梨已入仲秋,华侨仍按祖国习俗清明时节上坟拜祭先人。   8号中午,澳洲中山同乡会组织乡亲100多人,分乘旅游大巴加小车向雪梨西面洛活坟场进发,经过闹市转入高速公路奔驰。前几天下过雨,这天阳光普照,雨过天晴,洗出郊野景色一片清新。路的两旁尽是挺拔的塔松、桉树、桉树……还有鲜花、绿草相伴,不时地闪掠而过。树木中红色、黄色、白色的小屋若隐若现,鸟儿在树上飞舞,看来可说是秋天里的春天,这和祖国一样是踏青的好时光。   经过40分钟,转入左面小道,盼望远处一片无垠起伏的丘陵地,布满密密麻麻数以千计的山坟,这就是洛活坟场。由于路窄车多,只得下车步行,首先见到一座按中国宫殿形式建筑的六福亭,十分壮观,乃华侨出资兴建,作为休息、避雨、午餐之用,造福人群。   坟场里的坟墓有中国式的、外国式的和宗教式的多种,这天上坟的各国人士特别多,穿红着绿,熙来攘往,各副其实是一个国际坟场。澳洲人是没有什么节日或习俗去上坟的,多是为纪念其先人的生辰或亡日才去扫墓,鲜花一束,行个宗教礼,代表了其孝心。   绕过两条小道,到达墓地。范围有50平方公尺,全部用意大利大理石建成,墓中树立几块黑色的云石石碑,中间刻上“中山县先侨公墓”7个大字;两旁刻上一副对联:“中华孝道开先圣,山岳钟灵启后贤。”此皆唐向明先生手笔,苍劲有力,妙笔生辉。公墓是华侨于1985年捐资兴建的。建成之日,唐向明先生曾赋诗一首:“天涯倍有芳草,地角何时故里。人间留得青山,鬼域同登乐士”意味深长。墓碑两旁侧翼装嵌上先人瓷相40多幅,记载有姓名、年龄、籍贯、性别,其中好些老华侨是在十九世纪中叶已来澳洲谋生,碑前置有拜桌,可拱放祭品。   正午过后,同乡会会厂陈沛德先生带领乡亲拜祭,点燃香烛,摆上鲜花、祭品,行礼加仪,一如在中山家拜祭先人一样。众多乡亲难得此机会畅聚乡情,有的回忆起儿时在家乡行青的欢乐景象,有的说起去年回乡扫墓遇上大雨成为落汤鸡的情况,大家都哈哈大笑。   上坟的人男女老少,老华侨对华青年都语重心长地教导他们,早期在澳洲的华人都有一段辛酸、沧桑的历史,他们在清朝时被迫离乡别井,签了卖猪仔的合同到了澳洲做苦工,开金矿、筑铁路、做杂工、种菜园,受尽剥削和折磨,有的折磨至死。他们大都经过艰苦劳动,流血流汗,为今日澳洲的繁荣昌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老华侨经过几代的勤劳,储蓄了一些钱,以后开店铺,办农场,逐步发了家,才使以后的华裔青年过着比老一辈幸福得多的生活。今天的青少年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的当上了医生、律师、科技人员、教师…………他们的幸福的建筑在老一辈华侨劳动的基础上的。   澳洲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了巨大的变化,但华侨还是继承祖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性的特点,如每年清明时节慎终追远,思念先人扫墓便是个鲜明的例子。   我和梁培、唐向明两位先生研究公墓的座向,都认为是坐南向北,澳洲属南半球,墓地左向北就是面向祖国,可以说是望乡,多有意思。   归途中,下着微雨,又想起家乡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情景来了。唐向明先生写了一首“一九九O年清明扫墓怀念先侨”七言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壮志凌霄汉, 艰难越远关。         披荆开铁路, 斩棘闯金山。         默默朝晖短, 嗟嗟夕照残。         先侨多伟绩, 怀念记心间。   (本文作者李佐,原系中山市华侨中学校长,近年退休后随女赴澳洲定居。)                                              (原载《中山侨刊》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