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雪梨市名诗人、书法家爱国爱乡的老华侨——唐向明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周毅光  

  唐向明先生是广东省中山市张家边区江尾头村人,1920年出生。曾在家乡任教。1949年10月30日,中山解放后,他在村中参加“支前”等群众工作。同年未,往石岐参加珠江三角洲师资教育研究会学习,因而有机会接受新教育和新思想,此为唐向明先生思想转变之始。                      [center][B]出国谋生   艰苦创业[/B][/center]   唐向明先生于1951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离开家乡到达澳洲雪梨埠,初时受雇于叔祖唐泗的餐馆香港楼,每周工资只有8磅,是当时工资收入最低的工人。这时候,他既要汇款回家赡养亲人,又要支付房租和日常生活费用。稍有一点不良嗜好,就难以维持下去。幸好唐先生是位为人纯品、生活补素、烟酒不沾的青年。他努力节约各方面开支,过艰苦的生活。一双皮鞋穿了十多年,衣着十分补素,伙食很简单,极少吃零食,更谈不上文化娱乐的享受。唐先生好学上进,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学习,写诗,练习书法。1952年他加入澳洲侨青社后,每周还捐出半磅给该社作经费,七除八拆,工资所剩无几。他在香港楼整整做了七年,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1959年起,唐先生与兄弟合股开设唐餐馆,克勤克俭,艰苦创业。那时,他不敢随便花费一文钱;外出联系业务时,只搭公共巴士,餐馆里的一些小装修、设备,以及里里外外的事务,他都躬亲力行。至今,他所拥有的物业和财富,全是用血汗和双手换取回来的。   艰苦的创业,换来幸福的生活。1965,他先后申请妻子儿女来澳洲,一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center][B]社团当家   助人为乐[/B][/center]   唐向明先生,自1952年加入澳洲华侨进步社团——侨青社和华侨工人联合会后,曾出任历届委员、副秘书、工联通讯主编以及文娱组负责人。与当时在社团活动的其他青年如郑嘉乐、冯海星、黄宝荣、李会生等并肩携手工作,共求进步。他经常组织工人,参加社会工作,还参与当时文娱节目、粤剧、话剧的演出活动,编演过《女工翻身记》、《韩素英》等剧目。为了丰富演出节目。为了丰富演出节目,他还将自己出国前在石岐师资教育研究会学习期间所学到的歌舞“团结就是力量”、“炮弹开了花”等编排演出,在雪梨广为传播。这时,他为了社团,满腔热情,每晚排剧或开会直至深夜一、二点钟才返住所,第二天又照常回餐馆工作。有时出通讯写针笔板,竟通宵不眠,坚持完成任务。可见唐先生对社团工作的高度负责。过去如此,退休后他也是如此。现在,不管侨青社的内外宣传,还是别的社团,甚至个人需要缮写大小字,对联、挽联等等,传呼即至,从无失误,可见其对社团之忠诚程度。   唐向明先生一向热爱祖国,关心桑梓。新中国建设初期,国家经济遇到困难,向全国人民发放建设公债时,唐先生虽到澳不久,收入不多,但他为表达对祖国爱心,也买了五十磅价值的公债卷,至今仍放在中国银行。1962年期间,苏联撤走专家,迫使中国百多项重点工程停工。祖国需要钱搞经济建设。唐先生又响应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的号召,先后汇了折合人民币一万多元的澳元回国,作为华侨投资,帮助国家建设。祖国每有灾害时(如大兴安岭森林火灾,1991年华东水灾等),他更是带头捐输。唐先生对家乡教育、公益事业贡献良多。如1958年他获悉家乡农国缺肥,稻苗枯黄,急需施肥时,立即汇了30吨化肥的款项回村,及时购买化肥抢救了禾苗,受到家乡父老的称赞。家乡改革开放后,他两次捐款回家乡兴建公益事业。1980年因对里街道日久失修,破烂不堪,村民出入甚感不便,唐先生获悉后,即在澳洲发动乡亲捐资,共筹得款项7800澳元,其中唐先生夫妇及儿女捐出2000澳元,胞弟唐焕枢捐1000澳元,事后家乡去信感谢他捐款支持家乡建设做到“满堂红”(意指唐先生全家人都捐款)。1984年,家乡重建村小学校舍时,唐先生3兄弟又捐资负责兴建一座三层校舍,总面积达2400平方米。此外,《中山侨刊》和《东镇侨刊》也经常得到他的资助。在澳洲华人举办的各种公益筹款活动,唐先生亦慷慨捐输,如1985年侨青社购买社址,1986年新州澳华疗养院,1988年新州华人安老之家以及中山同乡购买会址两次筹款,唐先生都不甘后人,捐出大笔款项,资助公益事业,每次都起到推动作用,他常说:“乐于雪中送炭,少作锦上添花”,是他做事的宗旨。                          [center][B]急乡亲所急    创建同乡会[/B][/center]   唐向明先生不仅对侨青社如此关心爱护,对发展别的社团也同样积极。1981年,他鉴于中山旅澳乡亲人数颇多,大多朝出晚归,不仅乡亲之间难以联络感情,而且对祖国和家乡的情况甚少了解,为把乡亲们组织起来,并有一个聚会的场所,唐先生主动地与数位德高望重的乡亲研究,筹建“澳洲中山同乡会”。经过他和其他同乡大半年时间的筹备,并得到中山乡亲的拥护和支持,于1982年正式成立“澳洲中山同乡会”,黄瑞麟当选为第一任会长,唐向明、雷奕祥任副会长。在唐人街租了个临时会址办公,自此中山乡亲有了自已的社团组织。1983年,唐先生意识到同乡会长期租用房子,经济开支很庞大,改须有个永久会址,才合节俭理想。于是,他又向同乡会委员会提出发动乡亲筹款购置会址的动议,立即得到通过。迅即展开募捐活动,唐先生一马当先,兄弟3人共捐出6000澳元,其中他本人捐资2500澳元。当时由于发动面不够广,资金没有及时筹足,购置会址暂搁下来,直至1990年同乡会进行第二次发动募捐,在各执委的带动下,唐先生再捐1000澳元,数个月内就解决了购置会址的资金。1991年4月,新会址落成开幕时,唐先生亲自写了一幅字画:“桑梓敬恭”,送给同乡会作永久纪念。   多年来同乡会为乡亲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情,同时增进与家乡人民的团结和友谊,在支持家乡的建设方面亦起了推动作用,深受广大乡亲的好评,这些与唐先生倡建同乡会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center][B]畅游祖国   颂扬神州[/B][/center]   1973年中澳建交后,唐向明先生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儿女亦已逐步长大,家庭牵累减少,这使唐先生练习书法、吟诵诗章,外出旅游的时间更多了。自那时候起,中国常有代表团到澳洲雪梨访问,每个代表团拜访社团时,唐先生总被邀请为侨领身份出席参加会晤或宴会,对促进中澳两国的友好关系,两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以及弘扬中华文化,交流澳中文化等方面,他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唐先生十分赞赏祖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自1984年初起,他曾四次组团回国旅游,写了大量游记和诗章,登载在雪梨的《星岛日报》、《新报》、《华声报》和《汉声杂志》等报刊上,对导引华侨、华裔回国寻根,起了良好作用。   唐向明先生诗才横溢,经常以雄浑的诗词赞美神州大地。1987年他重游北京,写下了一首七字诗,诗曰:“甲子两回晋北京,四年三度奔长城,老人自份邀天眷,万里关山健步行”。据不完全统计,在数十年来,他诗作多逾千首,经由国内外诗集杂志报刊发表的亦有数百首,他的书法比赛第二名银杯奖。   最近,澳洲侨青社粤剧团在雪梨唐人街为筹款援助华东灾区义唱大会时,他亲自写了一幅字画:“洪水无情,五省灾黎待援手;人间有爱,八方华裔献热心。”充分表达了唐向明先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灾区人民的无限关怀,他把这幅字画交给了大会义卖,结果由萧德先生以1200澳元的高价买下收藏。   1990年9月,唐向明先生突患大动脉爆裂,入院开刀后,发现脉管创口已自动愈合。未施手术,转危为安,医生都说这是“奇迹”,此迨所谓吉人天相矣!因而唐先生写下“病后述怀”五古长诗(附录于后)。   近年唐向明先生以年老多病,辞去了社团实职,但社团领导同仁都记怀他过去的辛劳,给以他崇高的荣誉:澳洲中山同乡会永远名誉顾问,澳洲侨青社名誉顾问,北京两岸艺术家联谊会顾问、安徽省太白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山市中山诗社名誉理事、澳洲新州安老之家名誉顾问。   唐向明先生的名字,早已蜚声海内外,他的事迹多得不可胜数,笔者水平所限,只能作上述简短的介绍,有错漏或不足之处,请读者指正。                                                                                   1991年9月19日                                于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