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在澳洲奋斗一生的张岳彪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郑嘉锐 周毅光  
  在1989年前,澳大利亚雪梨市唐人街,人们经常见到一位年已古稀,长着一尺多长的胡须,头顶盘髻,身穿中式道袍,脚登布鞋,中国道士般打扮的人。这位老先生经常携同穿着时髦的太太,或漫步于唐人街繁华闹市之中,或出入于各个华侨社团,或出席各种会议发表讲话,他的风采是份引人注目。   这位在澳洲华人社会颇有名气的老华侨,就是在澳洲奋斗一生的张岳彪先生。 [center][B]少小离家 到澳谋生[/B][/center]   张岳彪又名张汉广,1917年出生于中山县第二区涌头乡(今中山是沙溪镇涌头村)。他在四兄妹中排行第三。父亲叫张泗,自小来了澳洲,毕生经营菜园。1932年,15岁的张岳彪,由其父亲以“读书纸”为由申请他到了澳洲。自此,他在澳洲协助父亲经营菜园。那时候,在澳洲菜园工作是十分艰苦的,全靠人力担肥挑水淋菜,每天凌晨3时起床,电着香烛插在菜园行间照明,吊取井水淋菜,一直工作到日出。白天又要运送瓜菜到市区卖。为沟通语言,便于谋生,他利用公余时间,雇请一位西人给自己补习英语,在菜园干了几年后,他转行去当的士司机,后又做中文排字员,中式餐馆等工作。直至50年代后,他才以自己的积蓄,在雪梨附近开设了一间点心场,正是踏足当地工商界行列。 [center][B]团结工人 坚持正义[/B][/center]   张岳彪热爱祖国,青年时起便追求真理,抗战期间,积极投身抗日斗争。1939年,张岳彪同一班华侨青年,在雪梨创建了“华侨青年戏剧研究社”(侨青社的前身)。这是当时澳华社会仅有的进步青年的组织。该社成立后,经常组织华侨青年,公演粤剧、话剧、宣传抗日,筹募捐款支持中国抗日战争。张悦彪表现非常活跃。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和南太平洋地区数千名中国海员到澳洲后,不能返回原地,澳洲政府允许他们暂时留下。这时“华侨青年戏剧研究社”已经改称“澳洲侨青社”,成为澳华社会中会员最多,联系面最广,组织最活跃的社团。在澳洲海员工会的支持下,当地的中国海员成立了中国海员工会澳洲总分会。张岳彪也参加了这个组织,积极参与了各种活动。这期间,雪梨港的码头工人拒绝为日本帝国主义运载铁矿和废钢铁的货轮装卸,罢工持续了几个月。张岳彪团结雪梨工人,参加了这一正义斗争活动,到菜市场募捐蔬菜支援罢工工人。那时候,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越来越大,先后占领了澳洲多个岛屿,使澳洲的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澳洲作为盟国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战争后,中华海员工会澳洲总分会受澳洲政府的委托,组织大批中国海员参加了战时海上运输队,负责运送军需品到前线,张岳彪又积极参与了这项组织工作。1944年,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发动对日本侵略军的大反攻,急需制造大批登陆艇,张岳彪受中华海员工会澳洲总分会的指派,带领了近千名中国海员,组成“中国营”,前往昆士兰省的首府布里斯本,参加盟军制造登陆艇和游艇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反法西斯正义战争作出了贡献。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被迫投降,澳洲的国土完全收复后,张岳彪领导的“中国营”才解散,他便重返雪梨开始新的生活。 [center][B]关心祖国 维护华工利益[/B][/center]   张岳彪是个富于正义感的爱国人士,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与侨青社的领导工作,相应孙夫人宋庆龄的呼吁,成立了援助中国抗日游击战士委员会,展开募捐活动,把所得款项全部寄回中国,张岳彪既参与了筹款赈济灾民活动。   太平洋战争发生后,数千名滞留澳洲的中国海员就业生活和经济都发生困难。侨青设积极帮助中国海员,张岳彪亦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在澳洲政府推行“白澳”政策时,对在澳洲的华侨工人施行“担保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澳洲老板可做担保申请中国劳工入境,但劳工到澳洲后,不得离开担保人外出工作。否则就被递解出境。这些被担保的中国劳工,人身要长期依附作为担保人的老板,任由老板剥削而毫无自由。劳工们称这种制度为“猪仔笼制度”。不少华侨华裔还遭受了种种排华的痛苦,为了废除这些成立新南威尔士省华侨工人联合会,团结官大华侨劳工,开展宣传活动,揭露“担保制度”的虚伪性,同担保人老板针锋相对斗争,终于在1956年取得胜利,澳洲政府宣布取消这种不合理制度,华侨工人获得了历史性的解放。 [center][B]为中澳友谊工作终身[/B][/center]   1973年中澳建交后,尽管张岳彪经营的点心厂业务缠身,但它为了中澳人民的友谊,仍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每当中国派出代表团访问澳洲雪梨时,他都出席欢迎,并协助代表团了解雪梨有关社团的情况,对侨青社每次举办的重大庆祝活动和宴会,他和妻子一起参加,尽力增进澳洲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近十年来,他由于年事高,加上脑溢血后患脚疾,行动有些不便,但他仍坚持每周一次由家人陪用到侨青社看看,或与三五知己社员聊天。1986年上半年,他与林昌先生捐出数千澳元,成立高龄组,定出每逢星期三在侨青社聚会,联络高龄社员感情,共叙桑梓情谊。   澳洲政府实行多元文化政策后,张岳彪十分拥护,新州政府确定每年举行一度嘉年华会和侨青社主办中国城嘉年华会以来,他每年都积极参加,不仅给予经济赞助,而且还派工人将厂里生产的点心送到唐人街设当摆卖,以增加嘉年华会的气氛。退休后,他还担任新洲安老之家顾问,经常不顾年老多病,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为中国与澳洲人民的友好事业而贡献力量。   1989年1月,张岳彪先生因久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了。侨青社的主席、顾问、执委委员以及他的生前好友均致送了花圈,并参加了追悼会,深切哀悼这位为旅澳华侨华裔,澳华社会贡献良多的古稀老人。   张岳彪先生在海外度过了59个春秋,他在澳洲奋斗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新中国成立后,他虽然没有回过祖国,但他常眷恋故国,甚至在卧病其间,仍祈盼自己身体早日康复,能够返乡一行,看看新中国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祖国的新面貌。然而他的愿望尚未实现就离开了人世,我们相信他的后人,一定更加热爱故园,实现张先生旅游中国的愿望。(据郑嘉锐、周毅光两篇来稿整理)                               1991年9月于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