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乐传略
郭乐(鸾辉) (1874。6。1—1956。10。12),香港永安百货公司、上海永安百货公司、上海永安纺织公司创始人。他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现为中山市)竹秀园,18岁时,孜然一身赴澳大利亚谋生,经过三、四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创下庞大的产业,以下简述其创业经过。 郭乐父亲名叫郭沛勋,祖先世代务农。郭乐排第二,有弟四人。大哥郭炳辉,早年赴澳大利亚谋生。在乡的郭乐兄弟五人,和父亲一起,耕耘二、三十亩土地,日出而作,戴月荷锄归,生活虽然不大富裕,但数年来,风调雨顺,收成颇好,一家子乐也融融。 1890年春,天降暴雨,竹秀园一带成为泽园,颗粒无收。郭乐一家为两餐大伤脑筋。合家商量,不如由郭乐投奔在澳洲的大哥,或许有一线生机。商计已定,拿出家里仅有的积蓄,再向亲友筹借一些款项,作为郭乐的川资。 1892年,郭乐告别故乡,经历一路惊涛骇浪,来到澳大利亚南部城市墨尔本,找到了大哥。大哥在这里为人帮工,勉强糊口,要帮助郭乐,心有余而力不足。郭乐见此情形,即轉赴悉尼(雪梨),在一同鄉的菜園裏當雇工。每天淋水施肥,幹了兩年。郭樂心想長此下去,沒有什麽出路,於是辭去了菜園的工作。爲了營生,郭樂販賣瓜菜。這時在哥因病去世,就靠郭樂獨自闖澳洲了。 當菜販也不容易。每日天還未亮,郭樂就起床,肩挑鮮菜,沿街叫賣,直至天黑時分,才推銷完畢,披風淋雨,四季皆然。 販賣菜蔬的行當幹了幾年,有一天,郭樂在街上遇到堂兄郭標,異鄉相逢,感概萬千。郭標先到澳洲,開了一間永生果欄,經營略有起色,他問郭樂,果欄人手不夠,是否可以到那裏幫忙,郭樂一口答應。於是,郭樂就在永生果欄工作了幾年。郭樂克勤克儉,幾年間,積累了一些資金。他想,寄人籬下,終非長策。於是,他就日夜思量著發展的計劃。 說來也巧,就在這個時候,悉尼有一家華僑開設的“永安棧”果欄,因經營不善,有意出讓。郭樂躍躍欲試,但手頭的錢不夠,於是,就和同鄉歐陽民慶、梁創、馬祖星、彭容坤等人商議。這事一拍即合,幾人籌集了1400澳鎊,1897年8月承接了該棧,改名爲永安果欄。郭樂因主持事務較多,被推爲司理。 永安果欄的初期業務,以經營各種水菓爲主,兼營一些中國的土特産和當地的雜貨。以批發爲主,兼做零售。郭樂從國內販去土特産,如糖姜、核桃、花生、炮竹、土酒、大米、鹹魚、生油、荔枝幹等,賣給當地居民和華僑。 郭樂爲人忠誠溫厚,有一次,他到銀行提取五百澳鎊。當時澳鎊是硬幣,用布袋包紮。他接過銀行職員交給的錢袋時,覺得分量超過了許多,於是他交回銀行核實,果真多付給了五百澳鎊。臨財不苟真君子。這件事傳開了,西方人士驚詫之餘,莫不贊許。自此,永安果欄在當地商界中信譽日高,地位愈加鞏固。 永安果欄的業務一天天擴展。幾年中,郭樂做了三件事:大投資。把多餘的資金放到自身企業之外,比如向磨厘(Moree)地方的聘記商行投資,以增加利潤。股創辦“生安泰”果欄,並在斐濟島開辟果園,以保證果欄的貨源供應,這就保證了利潤的增長。召喚四位弟弟先後到澳洲,協助自己開展業務,解決了人手不足的問題,並爲後來擴大經營奠定了基礎。 經過郭樂一番努力後,永安果欄的業務規模擴大了許多,資本的積累也日益增加了。 郭樂有了一定的資本,就轉回農業投資。他雇用大批的華僑和土著居民,在斐濟開辦蕉園,因爲經營得法,創造了可觀的利潤。 澳洲華僑大多是礦工、菜園工、小商、小販和獨立的小生産者。他們都是勞苦大衆,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積蓄起來,滙回國內贍養家庭。當地沒有華商銀行,僑胞存款、滙款很不方便。永安果欄就利用它與外國銀行的關係,接收華僑的臨時存款,代辦滙款。永安果欄集中了這些閑散資金,用於業務上的擴充。從此,郭樂的事業就一馬平川了。 郭樂手頭有了充裕的資金,他的目光又從國外轉移到國內,決定回香港發展他的事業。永安果欄原來已兼營雜貨。積累了一些經驗,所以郭樂就選中百貨業。香港有幾家規模較大的英商百貨商店,他暗中觀摩,學習別人的經營管理方法,除了自己的資金以外,郭樂還向華僑招股,共集資16萬港元,於1907年建成永百貨公司,由郭樂的三弟郭泉(鳳輝)任司理,經營業務以“環球百貨”爲主,兼營金山莊業務(即很行業),並代僑胞辦理出入口證和解決食宿等問題。 香港“永百“創辦初期,鋪址僅一間,職工十餘人。然面經營路子走對了,業務蒸蒸日上。爲了進一步開拓,1909年,郭樂由澳洲到香港,親自籌劃,將資本增加至60萬港元,鋪面增加至四間,同時把原來的合夥組織形式改爲股份有限公司。自此,業務突飛猛進,繼而1914年和1918年在廣洲、香港開設大東酒店,1919年收買維新織造廠制造針織品,此外還兼營房地産和倉庫業務。 首先是選點正確。郭樂一開始就認識到,澳洲在帝國主義殖民者控制之下,中國人要在那裏從事大型百貨商店是不可能的。中國人的企業和華僑是魚水相依的關系。香港是一個華人聚集的都市,在這裏發展百貨業,是一個適當和理想的地方。 其次,賃借商業信用吸取僑資和社會游資,不斷擴大和發展業務。郭樂一開始就把經營商業和銀行業結合在一起。香港“永百“創設的同時,即附設金山莊,吸收僑胞儲蓄。1910年,永安公司在中山石岐設立銀行部,專營儲蓄和僑滙業務。1915年,又另行招股,開設永安水火保險公司,在漢口、廣洲、上海和國外新加坡等地設立分局或代辦處,通過保險業務,掌握各地工商業情况,廣泛吸取社會資金。 香港永安百貨公司創辦成功,在經營管理上積累了許多經驗,同時,郭樂手頭有許多資金可以利用,於是,就准備在國內的其他大都市開辦企業,作進一步的擴展。1915年郭樂委派四弟郭葵(益輝)奔赴上海,負責籌建上海永安百貨公司 郭葵籌建上海“永百”,僅搞了一年,因患急病,送回香港醫治無效,不幸逝世。此後,郭樂親自掛帥,繼續籌辦。上海“永百”原計劃招股55萬港元,後來因華僑踴躍投資,資本增加至200萬港元。 上海“永百”於1918年正式營業,高樓大廈,富麗堂皇。這樣巨大規模的查貨公司,當時在國內僅此一家,開幕時全市爲之轟動。上海“永百”銷售“環球百貨”,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這裏的商品,明碼實價,款式較多,講究質量,頗有吸引力。開張後,一連數十天,人頭躦動,水泄不通。原來准備幾個月的存貨,竟在頭幾天銷售一空。 上海“永百”同時還兼營旅館、酒樓、茶室、餐室、舞廳、游樂場以及銀業部、禮券部等業務,範圍相當廣泛,因此營業額大,利潤率高。由於營業發達,開張第二年,即增加資本50萬港元,此後生意蓬蓬勃勃,節節上昇。 1920年,有一廣東台山縣籍的工程師駱伯向郭樂提出,應當賃借商業經營積累的資金,利用“永安”在廣大華僑中的地位和聲望,提出“振興實業、挽回權利”的口號,開辦紡織廠,向工業方面發展。郭樂採納了駱的建議,並於1921年4月籌備創辦永安紡織公司(下稱“永紡”),由郭樂的五弟郭順擔任總經理。第一間紡織廠於1922年5月建成,此後一發不可收拾。1925年,“永紡”購進吳淞的大中華紗廠,改名爲永安二廠;1928年,購進鴻裕紗廠,改造爲永安三廠;1932年,在二廠旁邊新建了一間永安四廠;1933年,兼並了緯通紗廠(抗戰後改名爲永安五廠);1935年,在一厂旁建成一间印染厂。自永安一厂建成开工后,“永纺”在16年间,一跃成为纺、印、染全能的、全国私营规模数一数二的棉纺织企业。1938年,上海成为沦陷区,日本人强行要郭乐与其合作。郭乐到香港躲避,风波停息了,曾回上海,1939年,郭乐借口参加美国金门博览会,一走就不回来了。最后在美国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