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澳洲华侨创业实录

愿上一代澳洲华侨之艰苦奋斗精神给下一代来者一点启示与鼓励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承基  

  -、前言   近月来,在个报上, 拜读许多关于旅澳观感的文章,流露潦倒穷愁的心情,充满迷茫前途的惶恐,不禁深切同情,亦引起不少感慨。因为现代的社会,是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社会。有勇气奋斗,始有生存下去的机会。“一分劲力,一分收获”。那种无病呻吟的诉苦,只是弱者的叹息,无补于生活的改善。   初到海外,人地生疏,遭遇困难,势所必然。为了生活,屈身于低贱工作。我想许多人曾身经此苦,尤其上一代的华侨。当时的环境,受“白澳政策”所压制,受本土居民的嫉妒,受言语不通的苦闷,受孤立无援的寂寞。这种恶劣环境,比之今日,真有天渊之别。   虽然,处境是艰难困苦,身世是飘泊无依,但是,仍有不少华侨前辈“脱颖而出”。非但解决自己生活,进而创出伟大事业,有功社会。例如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的创办人,是最好的榜样,也可以为澳洲华侨的光荣代表。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留无根之草”。一草一木,各有其用,何况人类。不过,成功和失败的分野,纯系在于个人的努力,发挥自己潜能,充分把握来临的时机。   二、赤手空拳,创立伟业   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即永安公司,先施公司,新新公司极大新公司。位在南京路中段,楼高六七层、占地四五亩。资本皆系二三百万。(按:照当日市价,一个银元可买鸡蛋一百只)。宁非“天方夜潭”的笑话,但是事实胜于雄辩,他日回国观光,如果道经上海,可以瞻仰一下陈迹。四座宏伟大厦,虽系旧物,但是规模仍在,雄风犹存,媲美观代建设,不遑多让。   这班“白手兴家”的澳洲华侨前辈系:马应彪。在一九一四年,创立上海先施公司(现在改称为国营服装公司)。郭乐、郭泉。在一九一八年,创立上海永安公司(以前仍用原名,闻最近正拟改用新名)。刘锡基、李敏周(先父)。一九二六年,在上海创立新新公司。(现在改为中国百货公司)   他们在上海创业的时间,有先后之别。但是他们有四个共同之点:他们都是广东中山县人(现改称中山市).他们都是贫农出身,家境寒微,未受教育,更无祖产。只是靠“一颗雄心,满腔热望”,来澳谋生,有白手兴家,回国立业。   丙、他们都思想新潮进步,既无“崇洋”的自卑,更无“固步自封”的守旧,能吸收新知识,改善事业。在六十年前,四大公司已有冷气暖气、自动电梯霓虹光管等超时代设备,并采用西式会计记帐,商品管理等行政制度。   丁、他们的成功,并非徒托虚言,或侥幸而得,完全经过血泪交织的挣扎。由澳洲社会的低层奋斗出来,是以他们都有稳扎稳打的坚毅;有“事实求事”的干劲;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适应环境”的忍耐。   许多人只羡慕人的成功,而憧憬陶醉在无聊的自我“理想”中。须知“理想”只是成功的动力,“实践”和“苦干”才是成功的途径。如果这一班华侨前辈,来奥之后,浑浑噩噩,毫无斗志,或者叹愁嗟怨,随波逐流,他们的光荣事迹,恐怕有修正的必要。   在十岁时,我随同先父李敏周从广东中山,迁移到上海定居。对于先贤先辈的风采,时有瞻仰和接近机会。同时,在四大百货公司的高级职员,多数是澳洲归国华侨。所以他们的往事,时常津津乐道。现在略述一二,给现在来澳洲留学者或谋生者一点参考,一些鼓励。   三、成功之道  克俭克勤   四大百货公司的业绩,以“永安”的成就最为突出。三代经营,余绪不替。这辉煌果实,系由郭氏兄弟亲手培植。现转录“永安精神”的一段可见当日在澳洲奋斗的艰苦。   1890年,郭氏乃一十八岁之广东农村青年,目睹家乡洪水成灾,农作物尽受摧毁,无限沮丧,深知此又是艰苦之一年矣。   偶在茶亭之闲谈中,闻悉澳洲南部墨尔本发现新金山之报导,遂起“掘金”致富美梦。于是恳求其父借获船费,毅然只身先往香港,然后设法转往澳洲墨尔本。   澳洲并非如其所闻之充满希望,及大有前途。当地居民,亦非友善。结果,郭流浪至雪梨,在市郊农场,找寻工作。在此期间,适与一同乡邂逅(按:郭氏兄弟来自中山县“竹秀园”村,素来享有新建设最多的侨乡美誉)。设有小型农场,郭氏于此遂得一枝之寄,而终止无家可归之流浪生涯。   郭氏每日凌晨三时,即到田间工作,胼手胝足,而直至夜幕低垂,然后休息。当时每日工资仅得十二先令半。(按:此系澳洲旧币制,后改用元先制。该十二先令半约等于现在币值一元五角之数)。   郭氏并不气馁,仍埋头苦干,缜密储财,不及四年,已有可观。乃在雪梨市场购得手推车一辆,贩卖水果菜蔬,其“独立企业家”之愿望,于焉伊始。由于对人以诚以信,律已克俭克勤,而其事业从此扶摇直上。   1897年,郭氏与同乡合办“合利”商店,继而决定独自创立 “永安”商店。并向斐济岛采购香蕉,独具慧眼,经营有道,遂成为雪梨最成功之水果批发商。   郭乐之弟郭泉。年方十五,已离家前往“夏威夷”谋生。三年后,来欧洲,勷助乃兄经营“永安”。伯仲二人,共同扩展业务,终生通力合作,为永安奠下基业。   由此引证。郭乐在无依无靠的孤苦环境,毫不气馁。反养成一颗万丈雄心,无比自信的勇气。干劲十足、充满朝气。这“独立企业家”的荣衔,的来不易!   四、专心勤学  力争上游   以下摘录“先父李敏周传记”一段。略述当年来澳谋生,学习英语的经过。反映华侨受语言隔膜的痛苦,寻求新知的困难。   “在1899年,先父李敏周随同乡亲梁坤和来澳洲,时年仅十八岁,在昆士兰省之小乡镇AVR当农工。   农场工作,劳力是赖。每日在金鸡初唱,朝雾迷濛之际,开始耕耘。用肩挑水,灌溉田园。肩挑四十八捅水之后,天际始现曙光。日日如是,不断工作。加以农场远离市区,几与外界隔绝,情况单调,生活无聊。   先父埋头苦干,不觉经年,感到前途茫茫。因此百般思量,力谋新生之道,设法克服语言上之隔膜。但学习英文,谈何容易,难比登天,既无课本,更缺师资,然有志竟成。先父竟在一次巧合机缘,获得该镇之“蜜勤牧师”赏识,允许教其英语(按:蜜勤牧师来自英国圣工会,为人慈善,博学多才)。   蜜勤牧师初期只用幼儿课本,教授生字及短句。先父皆能朗诵上口,举一反三。且每日在耕耘之余,仍赶赴教堂就读,风雨无间。虽步行数里,往返奔走,不觉辛劳。   其专心勤学,力争上游之坚毅。深令蜜勤牧师感动,乐意收容先父在其家居住,以免跋涉之苦,更可节省时间,作为攻读之用。   蜜勤牧师,面命耳提,倾囊相授。其范围并不限于英语,且充实以基督信仰,博爱精神及和平教义。令先父了悟做人之道,修心之理。此外则灌输以世界知识,商业常规。令其立功立业。有所参照。   五年之后,先父以当蜜勤牧师之副手,成为该镇之第一位中国基督教徒。举凡附近之华侨事务,如华洋传译,延医诊病,采购物品,皆义务奔走,为同胞效力。后向“汤士”大埠推进。从事杂货经营,及出入中贸易批发生意,在不断努力中,甚有成就。   在1914年,与澳洲好友“麦忽臣”律师,合作地产生意,面获厚利。   在1921年,回返中国,与间锡基创立新新百货公司于上海。   以上是先父敏周,初到澳洲,学习英语的艰难过程,幸遇良师,得偿所愿。先父因为家境贫穷,自幼失学。是以一生勤奋,努力不懈。不断精益求精,以“增益其所不能”。由于先父的感召,李氏家族的子侄,来澳洲留学有十八人。都学有所成,而且献身社会服务。我们全部家族成员,一共四代,男女老幼共有八十二人。如果和先父当时来澳的情况作比较,“孑然一身”的孤单,“投诉无门”的傍徨,是不可同日而语。   现代华侨在澳洲环境,相当幸福,大有进步。因为移民法例,已有开明措施,华侨的生活,不同往日,有人权的保障,有福利的照顾,虽然遭遇困难,也会感到“吾道不孤”。如果和上一代的恶劣情况比较一下,优劣之点,可以立见。生活范围方面以前出国华侨,多是出身穷苦,毫无学识。只以家计困管,生活艰难,所以挺身冒险,接受命运的挑战。用血和汗,博取蝇头小利。稍有点积蓄,便落叶归根,返回祖国。因此缘故,他们从来不做久居之计,不计较将来,不图改善环境,只有终年累月,夜以继日,忙手工作,但是,工作范围小得可怜。(按:初期华侨多是矿工、农工、洗衣、小贩。到了后期,始有自营的商店,仍是业务范围狭窄)。同时,工作地点,多在乡村小镇。生活单调,缺乏娱乐。假定能够身穿唯一仅有的“单吊西”西装,结伴来游“大埠”观光城市风光,溜览一下“窗门头”,欣赏一场“丹臣”,或看一场“影画”,再加一顿“大餐”,便心满意足,毕生难忘。   [注:(大埠)—是上人华侨对雪梨、墨尔本等大都会的代名,在他们脑海,是“了不起”地方,深为响往。   (窗门头)—是英文WINCOW  SHOPPING,参观商店的橱窗陈列,照字意译。   (丹臣)—是英文DANCING的译音,即歌舞表演。   (影画)—是英文MOVING  PICTURE,即电影。   (大餐)—是西餐。   以上都是上一代华侨的“口头禅”。中西合璧,真是别开生面。一般人在中国,都梦想出国。以为华侨上了金山,可以“予取予携”,发财容易。须知一点一滴,都是血与汗的结晶。一分一毫,也是节衣缩食的累积。现在世界各国,有许多“成就超卓”的侨领,不少当过“小贩”,做过“杂工”,洗过“碗碟”和“啃面包”“饮冷水”的锻炼学习。   (二)澳洲移民法例方面   “白澳政策”,是澳洲政府用来压制有色人种进入澳洲的法例。其目的是想建立一个纯粹白种人为主的国家。   在1851年,维多利亚省,发现金矿,这种发财狂热,轰动全球。四方八面的人潮,汹涌来澳洲,中国人也不甘落后,参加行列。在1855年,白种劳工发动排华,他们的藉口是中国人以廉价劳工,和白种劳工竞争,以致澳洲劳工生活日趋低落。   “弱肉强食”,是天然的定律,中国侨民毫无外交保障,也没有团结力量,所以被视为“待罪的羔羊”。列为主要排挤的对象。   维多利亚省政府,任命一“皇家委员会”ROYALCOMMISSION,专门研究这问题,而且通过法案,严格限制华人入境,这是“白澳政策”的起源。   随后,各省也步维多利亚省的后尘,通过同类法案,直到1901年,澳洲联邦政府成立,更统一严格执行。   其中有一条,只准男性入口,他的家属要在十五年后,始可申请来澳,这种苛例,比之现在旅行的“家庭团聚”办法,真有千万里的差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民族主义的思潮,澎湃高涨,澳洲政府,了解东南亚友邦势力南移,自知孤立主义的失效,开始将移民法例,逐步修正。   直到1966年,采用更天明措施,准许自由居留,“白澳政策”,滗告消失。   我们现在有机缘,到澳洲谋生,应该回溯昔日华侨的情况,包含不少血泪、痛苦、耻辱,和不公平的待遇,希望下一代新来者,团结自强,常念“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的教训。   六、澳洲观感   我在澳洲居留,至今31年,因为业务关系,曾到世界各地,但是我对澳洲的留恋是有偏爱,所以一直没有迁移的意图,同时,我李氏宗族,家属散居四方,现在都向澳洲集中归队。所以,无形之中,澳洲雪梨已成为我们第二故乡(当先父在上海创立新新公司,我们以上海为第二故乡)。   许多人想知道了解,我个人对澳洲的观感,我觉得澳洲是要大物博,得天独厚的国家,我喜欢她的气候,四季调和,寒暑有节,我欣赏她的环境,树木葱茏,清幽怡神,令我最有好感的印象,是澳洲有的坦诚、率直、纯朴和热情(这以大部份平民而论)他们少有阶级的观念,既不羡慕你的财富,更不会轻视你的地位轻微,或工作低贱,因为澳洲是”劳工天堂“   澳洲是一个民主社会国家,有相当完善的福利制度,享有充分的自由,只要不侵犯别人的权益,不抵触国家的法律,你可以做任何自己所喜欢的事,有言论自由,有职业自由,有行动自由。   以一纸文书,可以罢免首相的权位,以公民投票,可以推翻当权政府,没有斗争的残酷,没有清算的恐怖,更没有流血的夺权政变。澳洲谋生,并非难事,只要苦干精神,很容易解决生活,不过,勿存著望,因为高位厚薪的职位是靠自己的真本领得来。   总括一句,如果你有“洗尽铅华”的决心,忘却过去虚荣,想找一个安居、乐业、自由、宁静的地方,另创新生。澳洲是人理想地点之一,反过来说,如果你是胸怀大志,潢肚计划,以为澳洲是“冒险家的乐园”,希望大展鸿图,扬名立万。我想还是早作“回头是岸”的打算,以免失望。   如果,我们已经到了澳洲,应该珍惜,应该努力,追求达到自己的理想,因为“路是人行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