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市中山华侨遗迹考察记事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郑嘉锐
中山人移居澳大利亚于何时,暂时无从稽考。但从当地先侨遗留下来的一些古迹以及目前在澳不少中山人的后裔已是第三、四代以至第五代来推算,早在一百多年前,已有中山人到达澳大利亚,这乃是无可置疑的。现在,在中山人聚居最多的雪梨(悉尼)市,还遗下了几处中山旅澳华人的遗迹。从这里,或许可以追寻到中山早年在澳工作、劳动、生活的一些踪迹。
[center][B]岩石区和香山同乡会[/B][/center]
提起雪梨华埠,现在大家都知道是指喜市场(HAYM-ARKET).而一直以来,人们大家都认为喜市场及沙梨山(SURRY HILLS)是华人最早聚居的地方。但据澳洲历史记载,今日佐治街(GEORGE STREET)北端的古迹名胜地点岩石区(HE ROCKS)才是早年华人在雪梨的第一个中国城。
据澳洲史料记载,由于岩石区面对雪梨港湾,涉临深海,是当年澳大得亚对外主要交通工具-----轮船的停泊处,所以成为雪梨最早开发的地方。而当年“卖猪仔”来到雪梨的华工和那些自由移民,也大都聚居在此地。1877年雪梨共有华人2.232人,到1888年已增至4.202人,他们绝大部分都聚居在岩石区。当年居住在岩石的华人主要有劳工和商人两个阶层。沿佐治街一带,华人开设的杂货店和出入口商行,多时达36间。这些店铺同时亦即是用作安顿刚由中国被贩运抵埗的华工“猪仔馆”。佐治街71号,从1864年至1869年,挂的是“悦和”号招牌。77号在1860年的招牌是“MONHING&CO”,原是一间马房和停放马车的地方,由1866年至1868年,这间铺位易手,改名为“新贡和”,今天被列为全球第12位最佳酒店的高层大厦——丽晶酒店,就是昔日的一间“猪仔馆”旧址。谁会想到,一百多年前,从这里开始,写下了早期赴澳洲华人工的血泪史。
早年从香港乘木船到雪梨的华人中,有相当部分是香山人。他们聚居在岩石区一带,以种菜、经商、做工谋生。为了团结互助,他们早在1880年前后,就成立了香山同乡会,为患病及失业的乡亲提供援助,协助年老的同乡返归故里。对一些客死他乡的乡亲,同乡会也会为他们执拾骸骨,送回祖籍安葬。岩石区佐治街79号,从1879处至1898年,是“天和”(TIN WAR)杂货店的旧址,它是当年香山同会的一位会长开设的。他在这里既买卖杂货,还充当“猪仔馆”的带水和轮船公司的代理,帮助华工购票搭轮经香港回里。香山同乡会会址,后来迁到唐人街(德信街)84号广和昌杂货店的三楼。该店的东主李五柳,现在还保存着一幅1911年香山隆都同善堂10名委员的合照。照片中的委员们穿着的都是清朝时代的礼服,其中有李五柳的父亲李临春。这幅照片,现已成为澳洲华人珍贵的历史文物了。
由于种种原因,有关香山同乡会或香山华侨所组织的其他会所,都没有留下档案资料,现已无从查核。在澳洲一些华侨的历史书籍中,也只有很少记载:如杨进发著《新金山》一书第十一章社会组织和县中,有“在雪梨,最早由东莞于1875处建立了保安堂和荫德堂”的记载。1908年6月20日的雪梨《广益华报》,也有如下记录:“此时,在雪梨存在四邑会馆、公义堂、荫德堂和东新堂,东新堂是本世纪初由中山龙图区的移民成立。”(郑嘉锐按:龙图区东新堂实为隆都区同善之误)。
1907年,墨尔本四邑会馆会员和中山县移民之间发生过一场严重的械斗,卷进支的两县移民超过200人,不过这场争端后来上在法庭上解决的(雪梨《警车新报》1907年11月11日)。
墨尔本香山会馆成立于1919年,它代表中山县移民的利益(杨进发《新金山》第十一章:社会组织和县会馆)。
直至近二、三十年前,中山同乡会停止了活动。以后,来到雪梨聚居的中山人越来越多。近年来,旅澳洲中山人认为有必要重新成立中山民乡会,作为中山乡亲联络乡谊,团结互助的组织。1982年7月,由中山在雪梨的人士郑嘉乐、李炳鸿、李惠毓、梁培、唐向明、彭中流、雷奕祥、黄瑞麟、李开赞、方劲武、刘鸿钧、李开照、王用文、马永棣、侯金源、雷炳昌、李锦旭等发起,重组中山同乡会。经过一番筹备,于1982年7月6日正式居立第一届委员会。公推黄瑞麟为会长,唐向明、雷奕祥为副会长,彭中流为秘书长,借用佐治街中国画廊二楼为会址,当进入会会员有100多人。1985年,中山同乡会歪风邪气长黄瑞麟被人杀害。5月,同乡会举行第二届委员会,公推郑嘉乐为会长,李惠毓、李无亮为副会长。9月3日,,同乡会会址迁到德信街和高宾街交角之工会大厦地下室(租用)。后郑嘉乐因商务离开雪梨了墨尔本,改由李惠毓担任传会长。会员发展到250多人。
1988年5月,中山同乡会改选,公举陈沛德为会长,李元亮、李炳鸿为副会长,会址仍租用原址,会员发展到300多人。
1990年9月,又改选第四届委员,陈沛德被连选连任为会长 ,副会长为李元亮、李炳鸿、李中屏、方劲武,同年报1月,经旅澳乡亲和会员的热情赞助,共筹得资金20多万澳元,购雪梨沙梨山爱宾街50号一幢三层楼房为自置会址,会员发展于400多人。
[center][B]喜市场和菜市场[/B][/center]
雪梨市喜市场(HAYMARKET)英文原意为干草市场,可能 历史上作过马匹用草集散地,现在实际上不是市场 ,而演变成一个地区的名称。一直以来,这个地区是旅澳华人聚居最多的地方,名的唐人街(德信街DIXONSTREEET)就在这里。
这里有一个真正的市场,就是菜蔬市场(VEGETABLE MARKET)。它始建于1909年,位于唐人街附近的喜街,上一座庞大的建筑物。至今它的大门口上仍有“VEGETABLE MARKET”和“A.D.1909”字样。唐人街和菜蔬市场,是喜市场地区两大特点和有代表性和历史遗迹。有人说:“没有唐人街和菜蔬市场,喜市场就失去了特色、历史意义和引人入胜的风采”。
这个菜蔬市场和以前建立和标摩尔市场,是雪梨市主要的蔬菜市场。在这里,曾有一段作曲华先人菜农艰苦奋斗的历史。
19世纪末期(大约在1879年以后),澳洲各地的金矿开采迨尽,淘金时代遂告结束。原在金矿场工作的华人,纷纷离开矿区,辗转流落他方。到1880年,新南威尔士州有华人近万,雪梨的华人有1,014,到1888年短短8年内,增至4,202人。这时到澳洲的华人大多来自中国广东农村,淘金热过后,他们多数转行种植蔬菜,或经营菜园和做木工(傢俬)。据1891年和1901年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两州及1911的澳洲联邦政府和人口调查,以种菜为生的华人,占两州总人口的30%。新南威尔士州1901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华人达5,562人,占澳洲华人口的49.6%,(而维多利亚州务农的华人则为3,846人,占澳华人口52.3%)。到1911年,在新南威尔士从事农业生产的华人仍达4,147人,占澳华人口听了44.3%(维多利亚州为2,017,占36%)。到1921年,据全渊人口调查,华人菜农仍占澳华人口的当20%。
当年在雪梨的中山人,除部分从事商业(开杂货店)和当木工造傢俬外,多数都当了菜农。所据1920年调查,雪梨市区内的华人菜农,平均每人种一英亩菜园。当时也常果菜华商资助同乡开垦新菜园。有的果菜华商则在槟榔山(PENNANT HILLS)、毕斯角(PEARCE’S CORNER)、柯尔顿(CORDON)和布达尼(BOTANY)等地雇用华工开辟菜园。华人菜农将收成得的蔬菜,有和运往城市供给果菜批发高(果菜栏),有的则拌挑肩沿传真叫卖,也有自用马车运到蔬菜市专用出售。雪梨标摩尔菜市,就是当年华人菜农出售农产品的地方。在世901年前后,华人菜农可以说是澳洲蔬菜的主要供应者。他们把荒废的空地开发成菜园,使白人地主得益不少,他们不但可以坐收地租,还使荒地变为良田。当时华人菜农还供应新南威尔士州的阿尔布里(ACBURY)、功多坡令(CONG-BOLIN)、嫩登(NUNDLE)探密(TAMWORH)、纽卡素(NEWCASTLE)等郊区小镇居民蔬菜,州政府公认“华人菜农将很好的服务工作献给社会”。各地的居民也公认“华人菜农将刻苦耐劳和具有很大的耐心”,而受到白人的爱戴。1970年,维多利亚州乃利镇一个叫亚雷的菜农,在该镇种了25年蔬菜后,准备返回中国过晚年时,当地白人为他举行的欢送会上,有253个白人妇女筹钱买了一只金表送给亚雷,以感谢他多年辛勤的劳动。
据统计,从1901年到1921的年20内,新南威尔士州的蔬菜生产总值达20万至60万英镑(维多利亚州为20万至40万英镑)。澳华菜农的生产收入约占其中一半。当时种菜园的人每星期的平均收入30先令,而华人菜农却有3-4英镑。
1976年,纽省政府为了推动小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市场,便将这个位于雪梨华埠的菜蔬市场改为柏迪市场(PADDY‘S MARKET)出售各种小商品和果菜,另在雪梨西区费林明顿(FLEMINGTON)又新建了一个面积更大的柏迪市场,作为小商品零售的市场,逢星期五和日开放。另又建立一个面积和规模更大的果菜和鲜花批发市场,中山人开设的三益公司、鸦打彭公司、永安果拦(1990年已出让)等,在这个市场内仍占一席之地。后来,位于华埠这座蔬菜市场需要拆卸改建柏迪市场又迁市区附近红坊区(REDFERN)一座很大的火车修理厂内,逢星期六和日开放,共设九百多个摊档,专首种类繁多的各种日用品和食品(食品约占15%),现在, 中山人在雪梨已经再也没有人经营菜园了,倒是高要人却大多仍操此业。
[center][B]广和昌和李临春[/B][/center]
在雪梨唐人街(德信街)84号,有一间店铺名叫“广和昌”,它是唐人街最古老的字号之一,至1984年宣告歇业时,已有104年的历史。
广和昌创办于1883年,店主人李临春是香山县隆都涌头乡人(今中山市沙溪镇涌头村)。早在1875年被淘金热潮吸引到澳洲,最初在昆士兰州北部曲当(COOK TOWN)的白马河(PALMER RIVER)矿区淘金。80年代初,李临春到了雪梨,与几个朋友合夥创立广和昌公司(英文名KWONG WAR CHONG & CO)。
初时,广和昌设在雪梨沙梨山(SURRY HILLS)的金宝街(又译为衿布炉街)46号,专门经营中国杂货,供应新南威尔士州各地的华人菜农,同时兼营金山庄,代理华侨收寄家信和赡家汇款。当时中文报纸《东华报》,每期都刊登有该店广告。其中一期刊载的内容如下:
“本号设在雪梨正埠衿布炉街(CAMPBELL ST·)46号门牌专办唐山茶、米、油、糖、京果、海味杂货,各款丝巾俱全,价格相宜,山里贵客,远近传到,并代办果子菜蔬,快捷无误。及代梓友付金信回家,包派到府,立即回音。贵客光顾,请照英字门牌来信无误,代理金信,香港连牲栈,石岐宝生昌,合并表明,希望留心是荷。司事人李春、张兆英、李天斗同启。”
1911年,广和昌从沙梨山金宝街搬到现址。李临春为人公正诚实,深得侨胞的信赖,所以该店生意兴隆。尤其是中山人,同属同乡,大多喜欢托他汇寄金信回家,因此,广和昌无形中成了旅外游子与祖家联系的纽带。至今在广和昌楼下的柜台上,还放着一个木制的大信插,当年凡是侨胞汇款回家,或是回头信寄返时,都放在这信插上。所以当年凡踏进广和昌的华人,第一眼必然要看信插,看有否家信,这已成了海外游子希望所在。广和昌是一幢三层楼房,香山同乡会曾设在那里,同乡们经常到这里座谈联络。广和昌原有一块木质黑漆金字大招牌(为香山隆都象角乡之名书法家彭炳纲手书),挂在大门口,后被人偷去了,只好另制一块用隶书书写,至今仍挂在那里,成为唐人街近百年历史沧桑的见证。
李临春经营广和昌,属家庭式生意,1954年交给与33岁的儿子李五柳接任经理。由于时代的进步,金山庄业务被银行代替,杂货店也让位于超级市场,李五柳不得不在1969年向政府领了酒牌,专卖华洋美酒。直到1987年3月,李五柳由于年事已高,后一辈又不愿继承祖业,只好结束全店业务,百年老铺终于结业。
广和昌历史悠久,店里一台一凳,一柜一箱,全是古老陈设。甚至内线电话,仍保持三、四十年代那种手摇式驳线的样子。所以一踏进广和昌,好象时光倒流了数十年,令人产生一股思古的幽情。在广和昌遗下的文物中,最有历史价值的,是一个有70多年历史的大型中国算盘。这个算盘长40寸(100公分),宽13寸(32公分),共有21行,比一般商店用的算盘大四、五倍。据说,1911年广和昌由沙梨山迁至唐人街时,这巨型算盘也同时由中国运到,成为该店当时主要的计算工具。据李五柳忆述,当年经营华洋杂货,经常有货物进出,这算盘就放在门口当眼处,用来正确计算出入货物的数量。所以在街数十尺的地方,也可看得一清一楚,这正是当年广和昌公正诚实的象征。这大型算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不再使用,一直放在店内货仓一角,至今仍保存完整,不过木条已被腐蚀,算盘子也不能再用了。
[center][B]永安果栏和郭氏永安集团[/B][/center]
在雪梨费林明顿农产品时常第37号,有一间中国人开设的果栏,名为“涌安果栏”。
1987年春,笔者随中山市长沙汤炳权率领的友好访问团访问澳洲,曾专程来到这里探访经营果菜栏的中山乡亲。就在这个永安果栏内,我们发现一块木质旧招牌,高122.5厘米,宽50厘米,厚3.5厘米,招牌上用楷书阳文竖刻着”永安果栏”四个大字,下端则用英文刻着”WING ON & CO”。经了解这招牌原是驰名海内外的郭氏永安集团创始人郭乐,于1897年在雪梨开设一间果栏时所用,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后经澳洲中山同乡会建议,现任的东主郭灿彬欣然同意把它送给中山市,作为纪念过了不久,澳洲中山同乡会委托雪梨唐人街皇冠酒楼东主余金晃乘飞机把这个招牌带到香港,再又香港中山桥商会请人带返中山市。目前,这块招牌存放在中山市华侨历史展览馆里,供应人凭吊。
追本溯源,这块招牌有一段很不寻常的历史。它是近代华人移居澳大利亚,艰苦创业,从一间小果栏开始惨谈经营,发展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庞大经济集团的历史见证。
永安集团的创始人郭氏兄弟:郭开发(炳辉)、郭乐(鸾辉)、郭泉(凤辉)、郭葵(镒辉)、郭浩(源辉)、郭顺(和辉),原籍中山县良都竹秀园乡。长兄郭开发早在1882年远涉重洋,到澳洲谋生,也略有所成,可惜于1893年(光绪18年)英年早逝。二弟郭氏年方18岁,因家乡洪水成灾,听说澳洲发现金矿,就只身前往墨尔本,后流落雪梨,适遇同乡,收留他在菜园工作。经过不到四年积蓄,自己购了手推车,转而贩卖水果蔬菜,凭着他数年艰辛的经营,积累了资金,乃于1897年,与好友马祖星等,集资创立了永安果栏。
起初,永安果栏主营来自昆士兰州及斐济的香蕉水果,兼营中西杂货。1903年,永安果栏在雪梨《东华报》上刊登过一则广告:
“本号专办果子菜蔬,唐番(中西)杂货,并代沽飞之(斐济)、找结快捷,惠用从廉,诸君光顾,祈照西字,(英文)门牌付来便妥。正铺设在雪梨正埠钦布炉街第24号,又分栈在果街市,士添味炉街第28号及30号,另坑上各埠分枝四间。至于往来信息,祈付来正铺写字楼。雪梨正埠永安果栏谨启。”
1902年,永安果栏业务大有发展,又与马应彪开办的永生、永泰果栏联合,在斐济首府苏瓦埠成立生安泰果栏。当时,郭氏之三弟郭泉已由檀香山转抵澳洲,协助乃兄经营永安果栏,昆仲二人通力合作,成绩斐然。生安泰果栏成立后,即由郭泉主理。这时生安泰在斐济拥有香蕉园350英亩,每半月即有10,000串香蕉运到雪梨出售。而在雪梨的永安果栏,除经营果菜外,还兼营澳洲与中国的出入口贸易和代办侨汇业务,生意越做越大。
1914年永安果栏在雪梨《民国报》上刊登广告:
“本号设在雪梨正埠已历二十余载,专办各埠上等果子菜蔬、中西炮竹、唐番杂货、烟砂(丝)、烟骨(叶)、中国各款丝绸、核桃花生,发客兼有自种大宗蕉果,并代沽各埠土主货物,找结快捷,惠用从廉,又代收各梓友金信,汇返香港永安公司、石岐汇源银铺,包派到府,立取回音,诸君光顾,请照西字门牌来信是荷,雪梨正埠永安果栏披露。”
广告内容表明,永安的业务有了很大发展,不久,郭乐之四、五、六弟郭葵、郭浩、郭顺也先后由家乡来澳。同心协力,惨淡经营,生意蒸蒸日上,定了郭氏家族永安集团的经济基础。
以后永安集团转向香港和国内拓展百货,现今,永安郭氏家族已经历三代,在澳洲雪梨的永安果栏,已从喜市场(HAYMARKET)迁到费林明顿家产品市场(FLAMINGTON MARKET),仍由其后人郭灿彬主理。而香港的永安集团,更是花繁叶茂,业迹卓著。永安的精神,从永安果栏发轫,正在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center][B] 六福华人坟场的中山先侨公墓[/B][/center]
在雪梨的洛活(ROCK WOOD),离著名的费明林顿农产品市场不远,有一座华人永远坟场,它是澳华先人老死异乡安葬骸的地方。
1983年我第一次访澳时,曾到这坟场拜祭中山的先侨。
坟场的面积相当大,大小坟墓约有数百座,每座墓地约长二米多,宽一米多,棺橔埋在地下,一座左紧连并排。墓面平整,其中不少坟墓平放着一块花岗石,上面大都设置一个花盆壮的东西以备后人敬献鲜花或香烛。坟的一端还立着用花岗石制的石碑,上面除刻有死者姓名外,很多还镶嵌着死者遗像,并刻有生死忌辰和籍贯,这与中国的坟墓迥然不同。在坟场里我还见到许多土坟,坟上长满青草坟前另立着麻石制的石碑,上面简单刻了死者姓名、籍贯和生死忌辰(有的仅刻上冥忌)
据说,早年来澳的华人,由于移民法例的限制,全都不带家眷,只身来澳,大都有落叶归根的观念。他们到年老时候,多数买棹回里,比较贫困的也由亲友或同乡会资助路费返乡,个别病死异乡的,则由同乡会收拾骸骨,运回故里安葬。三十年代中国抗日战争之前,形情大都如此。但抗日战争爆发后,旅澳华桥的家乡(大都在广东沿海)沦陷敌手,他们老来不能回归故里,只能老死异乡。1945年抗战胜利后,很多老华侨陆续回国过晚年,但自50年代后,“落叶归根”意思逐渐“落地生根”意思所代替,告老回乡的人相对减少。这些年老华侨客死异乡后,便被安葬在华人坟场。听说有些澳华先人加入基督教,“蒙主宠召”之后,便在基督教坟场安葬。
在雪梨华人永远坟场里,我见到不少中山乡亲的坟碑,也许是不是中山人才旅居雪梨特多的缘故。从墓碑上看报,六十年代去世的居多。光是中山隆都籍(进中山沙溪、大涌镇)的就有:杨池、杨度、杨炳垣(申明亭)、郑万和、梁林玉、梁杰仪、梁耀权、郑刘氏、张郑玉匀(隆墟)、李元(涌边)、彭庆、彭聘朝、彭秀姬(圣狮)、刘昆和、刘阮丽坤、刘可(谿角)、侯妙官、王烘发(龙头环)、方瑞田(墩陶)、李昆荣(涌头)、陈天佑(岗背)、余佩衡(下泽)等。
在坟场中间,有座六福亭,他当地华人为每年春秋二祭方便歇息而捐资兴建的,因此这里便叫六福华人永远坟场。
近年,澳洲中山同乡会在乡亲的热心支持下,募捐1.5万多澳元,在此坟场内,购地一块,建立了“中山县先桥公墓”,以缅怀先人功绩。墓碑两旁,还装嵌着两排共有40多个先侨的牌位和瓷相,以便永恒祭祀。这些牌位凡有亲属在澳洲的,均由其亲属每年向同乡会缴交5元费用,作为公墓基金。
中山先侨公墓1989年3月27日落成时,澳洲中山同乡会的200动位乡亲,携备金猪、三牲、礼酒、香烛,前往拜祭。同乡会副会长李元亮指出:筹建公墓,目的是在慎终追远之余,希望唤醒后代子孙,保持传统源流文化。并方便春秋二祭,让乡亲们到这里祭祀先人,共聚桑梓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