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人在澳洲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梁培 郑嘉锐  
  一百多年前,香山县(现为中山市就有人远渡重洋,前往澳大利亚谋生。但最早去澳的中山人是谁?始于何时?至今已难以稽考。在1850年前的澳洲牧羊、垦荒以至淘金时期,很少有关中山人在澳洲的历史记载。据澳洲老华侨郑嘉乐先和班次,他在维多利亚大金山巴拉勒之华人坟场中,曾见过几个中山人的墓碑。可见当时中国南方大量前往新金山淘金的人中,也有中山人在里面。可惜至今找汪以任何文字的记录。大抵到19世纪70年代,澳洲的昆士兰州继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后,又在1869年发现了金矿,华人闻讯,即赶到那里谋生。这时昆士兰州对外来移民并没有立法限制所以来的人很多,中山人大批前往澳洲,大概也从这时开始,他们大都经香港乘船前来。据说,当时每艘香港船抵埠时,都载有五、六百名华人入境。他们先在北部的柯克城(COOK TOWN)登岸,然后从陆路分赴各地,从事淘金、垦荒、种植、筑路、捕鱼或商业等活动,开始了在澳洲劳动生活的新一页。   根据一本名叫《拓荒者:肯斯区(华人多叫坚士)华人奋斗史1870—1920》》(作者梅凯娣)(“TCPSAWYERS:THE CHINESE IN CACRNS 1970 TO 1920”BY CATHIE MAY)的记载,1973—1880年间,在昆士兰北部坚士埠附近的伯玛金区(PALMAR GOLDFIE LD)有华人超过10000人,全盛期是1877年(清光绪三年)达17000人。另据说,1877年4月18、19两日,两只从香港开到柯克城的轮船,共载来华人1130人。并传尚有2000余人在香港侯船前来澳洲。当年昆士兰州共有华人25000人,平均每7个居民中,就有1个华人。该书作者准确地写道:在肯斯(坚士)地区的中国人中,以来自广东省香山(中山)县的人最多,少数是四邑人。有一个时期,香山(中山)人占全部华人的83.3%,四邑人占10.7%。而香山(中山)人中,又以隆都人占大多数。因此,肯斯(坚士)地区,隆都话是很流行的。约在1900年前后,肯斯(坚士)埠的诏人街两旁,有3/4的商店由香山(中山)人开设,而四邑人开的只占1/4。约在1890 ,香山(中山)人已经这里建立了香山会馆和一座香山庙。庙宇建筑华丽,装饰美观,香火终年不绝。   19世纪70年代前斯的淘金热中,大多数华人都从事淘金劳动,香山(中山)人也不例外。但自1875年金矿枯竟,黄金产量大减后,华人相率离去,辗转到肯斯(坚士)附近各地,拓垦茺地种植玉米、香蕉、稻谷和甘蔗。在这广大地方,肯定有不少香山(中山)人在那里垦荒种植,有的还开采锡矿。他们辛勤劳动,为昆士兰州的农业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该书作者充分肯定了香山(中山)人在这个地区的早期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有一位由于种植甘蔗而发家致富的香山(中山)人郑泗全,他1958年生于香山(中山)县濠头乡,1873年只身搭乘大眼鸡帆船,前往澳洲谋生。登岸初期,为牧主放羊,生活艰辛,后来自己垦荒种植,收获较丰,1888年与英国移民之女儿结婚,1890年来到坚士的MAREEBA开小商店,后又经营蔗园,1909年他在坚士附近的GREENHILL拥有1200英亩蔗园,因而致富。1922年他出卖蔗园后,带回妻子和子女回到家乡,致力乡村经济建设,先后开设了协和辗米厂、协和协兴电灯厂、联合归侨侨眷集资开办了中山第一条民办车路——岐濠(由石岐至濠头)车路。1937年病逝于香港。   在澳洲北部的北领地,有一个海港叫达尔文(华人多叫波打云),这里也是中山人,特别是隆都人聚居最多的地方。有据可查的人不少,象角乡的阮日隆(1984年捐建象角乡阮溢卿大楼的阮祖裕的父亲)是在1879年来到达尔文,先从事淘金、筑路劳动,后在唐人街开设日隆杂货店,成为当地富商之一。1887年达尔文要修筑至松溪(PINECREEK)的铁路,需要大量筑路工人,当地政府特别准许大批中国人来此做工。涌头乡人李就(字昌杰)就在1886年来到达尔文,至1888年他与乡里阮五根、阮六根、彭×、黄纪常等人合夥开设万芳楼(金山庄式的杂货店)。另一位象角人阮泗也开了间阮泗记。当时,日隆、万芳楼、阮泗记成了当地有名的商店。但时至今天,在达尔文的隆都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1900年,澳洲联邦政府成立后,各州不再各自为政,彼此之间可以自由来往,这时有不少中山人由昆士兰南移新南威尔士州各地谋生,同时大批的后来者也陆续到达,因而中山人聚居在新州首府雪梨和市郊各地的最多,他们大多从事种植菜园,有的经营果菜栏、洗衣店、傢俬木店、杂货店或小商贩,受雇于他人的也不少。其中有史可查的:在雪梨开金山庄的有欧阳南(安益利,经理李布)、李临春(广和昌);开杂货店的有蔡锡南、李紫云、李成、李申已(日生)、余文超(大利)和蔡文聘、林则庆等;开肉店的有李关可、李关河(广合)、黄玉(宜生);开傢俬木店的有关乐利(乐利)、李申已、王章连、李成(安生);开果栏的有马应彪、马焕彪、马永灿,接着为马亮华(永生)、郭乐、郭顺史兄弟,以后为郭朝(永安)、李士伯及其子李开赞、李开照(合昌)、马丁酉(同昌)、黄朝(B.W.CHIU)、林有甜、林有福、方生彩、高永发、林四棣、梁X等(三益),还有蔡兴,蔡昌、黄焕南、李敏周、刘锡基等商业巨子。开菜园的有李万德(合盛)、雷广、雷章(广安)、雷解、雷鸡、雷藻和、刘善超(同和)、方华物(祥盛)、马良和、梁彬、梁新灿叔倒等;开果园的有黄棠,开生果店的有周华九、梁乃光、张富祥,开药材店的有李佑伟。中医开业的有李少谦、郭少良。当时文化界有张养、张富祥父子(雪梨东华报编辑)、汤龙骧(民国报编辑)。澳洲国民党的负责人分别为郭标、马亮华、欧阳南,中山人同乡会组织名为荫德堂,负责人为声杨度、黄好,隆都人亦有同善堂的组织。   从昆士兰州入新南威尔士州,沿新英伦公路(NEWENGLAND HIGHWAY)南下,所经内陆的市镇(华人称为坑上或山上),差不多都有由早期移民的中山乡亲经营的杂货店(GENRAL STORE),其中如:烟菲路埠的雷妙辉(逢源)、杨桥,天架、探勿埠的刘作舟(永兴隆),GLEN INNIS埠的刘欧志(即现任澳洲国会议员的刘威廉的祖父,他开设欧志士多),昆伦太、宾打拉的黄焕南、关润(广生),么厘埠的郭礼全父亲开的聘记、刘广煕(现由其子刘志汉经营发展成为一颇具规模之超级商场)和雷开等。天架埠的王子让(三记),WALGETT埠的雷甲申、雷学溪,GUYRA埠的侯官妙等,这些有近百年历史的店铺,至今仍由其后人继续经营发展,有些则因后人志图别业而易手。   雪梨附近的乌龙岗和纽卡素,是著名的煤炭产区。这里在十九世经二、三十年代曾兴起一个很特别的行业,华人叫它做“卖厘仔”(HAWKER,意即上门叫卖的小贩)。当时,澳洲的商业还不那么发达,矿区商店很少,矿工也没有多余的时间经常出城购物,于是“卖厘仔”这种行业就应运而生。为适应矿工的需要,当“卖厘仔”的人用小皮箱装着衣服、化妆品等日常用品,每日深入矿工住宅区,向各家各户兜售。他们经营的方式也很特别,买货的顾客不用立即付款,而是采取记帐的方式,每户设立一个簿仔,登记买货的日期、品种、数量和价钱,到一定时间,分期清还货款。由于矿工居住地相对稳定,“卖厘仔”不怕顾客赖帐或逃帐,所以买卖双方都互相信任,买的人放心购买,卖的人也放心赊销。据考究,经营“志厘仔”这种行业的人,全部都是中山隆都人,如林华卓、缪社松、缪北彩、阮天海、郑坤、刘可、冯玉池的父亲等。他们中的后人还代代相传经营此种行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澳洲商业的兴盛,各地遍设了商店,又可分期付款,“卖厘仔”行业最终也被淘汰了。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山人经过近四十多年的努力,至目前在雪梨出现了不少事业有成的人士。他们中,有著名的雪梨华人大富商黄熠枢(其事业目前已中落)、黄瑞麟(已逝世,事业中落),有经营商店的郑渭韶(康生)方瑞田(瑞田)、陈天佑及其儿子(永强)、林通(康泰)、林辉(东南亚兄弟公司、新鲜肉食行),经营地产的有马良之子BILL LONG和刘应墀,经营俱乐部的黄中明(文华社)和阮树祥、李中屏,经营餐馆的有蔡文聘、雷妙辉和黎和兴(东莞人)创办的南京楼,后来又有黄熠枢、王子让之侄、阮灵罴等人创办的桃源、新新、国泰、豪华等,都是较具规模的夜总会式的洒楼,其他如郑渭韶的岭南酒家,唐四的香港餐室和彭幸的新世界餐室,档东海和黄佑澄的联新楼,林泗流的万花楼等,都是很成功的。后期还有李容、李乐生(德信)、余金晃(皇冠酒家、皇冠面包西饼、皇冠烧腊粉面)、彭黄秀莲(幸雅)、刘景泉、景森兄弟(金碧辉煌)和市郊各埠的唐向明兄弟(唐氏)、李炳鸿(玫瑰)、苏松胜(万寿宫)、杨广河、广钊兄弟(来力饼家、来利餐厅)、鲍永宁(鲍氏餐室)和雷载林、刘惠标、黄金凤、徐泳祥、梁章源、黄富源(中央)等,以及为数众多的散居各地的中国餐馆的东主。经营郑氏面厂的郑监垣,经营中澳贸易的有李惠勄、徐克寒,经营果菜栏的有林氏兄弟(三益)、彭少林(鸦打彭)、郭灿彬(永安)、马照求(三民)。教充界方面:有雪梨大学教授曹继业博士,阿特雷德大学教授杨悦文(EDMOND YOUNG)。科技界的气体保鲜专家李永申(后居墨尔本)、飞机工程师张建雄。法律界方面:有著名大律师李俊生。会计师方面:有郭光宇、李承基、梁锡洪。医学界方面:西医师有郑炳乾、李育佳、李IAN、NORMAN HING,牙医师有林溢权、彭以德,中医师有李志修、方文洲。文化界方面:有著名诗人唐向明,前澳洲华声报总编辑、现雪梨快讯主笔古城,雪梨中国画廊主人彭中流,知名作家李承基、吴干群,澳华论坛主席李润辉。宣传广告界有郑志坚、关翠红。在社会活动方面,中山人涌现不少杰出人才,如因服务侨团功绩卓著而荣获英女皇颁授M.B.E.勳衔的雷亦祥和荣澳洲政府颁授荣誉奖章O.A.M.的方劲武,又如曾任历届侨青社、澳华公会、政公堂等著名侨团的领导人郑嘉乐、陈沛德、梁培、梁子成、杨广钊、刘定、郭球、李乐生、马柏芬、马家活、阮建康、梁锡洪等。中山同乡会的领导人李元亮、李炳鸿、李中屏、方劲武、杨得能、彭爱慈、郭光宇、李冠辉、李五柳、李炳鸿、陈德桂等。   在澳洲首都堪培拉,有最早创办中国餐馆的快乐酒家东主陈灿和几家开餐馆的中山人。在昆士兰州首府庇利斯本,开餐馆的有王子让、萧晃、黄竹群、伍月伦、萧润桥、冯官信、缪植荣、李占微、柳门生门库兄弟和很有名望的华人宗亲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城和金冠大酒楼东主、最近获澳洲政府颁授O.A.M.奖章的刘庆和。在坚士埠,经营餐馆的90%以上是中山人,尤其是隆都人,如余伯鹏等。沿昆士兰沿岸公路南下,所经各市镇都有中山人开的商店,如在汤士威路埠开办著名的连销超级百货商店的成功人士、华侨富商梁华立(PHILLIP LEUNG),经营餐馆多年的阮龙载、阮仲禧等。再南下的洛堪顿,由伍焯标经营的濂记,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其后辈各自发展的事业现已分布澳洲各地,但洛堪顿上了年纪的中外人士,对伍的诚实作风和事业仍能忆述出来。著名的旅游胜地黄金海岸和滑浪者天堂、阳光海岸,虽是战后才建设发展起来的。但中山人在这些胜地经商的也大有人在,在附近大小市镇亦有中山人的踪迹,如方达贤(方东来之次子)和孙庆佳等,都是成功人士。此外经营种养业的,中山人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人物,如种植荔枝的黄和棣,在珍珠埠(即THURSDAY ISLAND)经营人工养殖珍珠的刘玉廷等。在墨尔本,有著名厨师黄湘记,经营餐馆的李晃。在新南威尔士州第二大城市纽卡素,前期有号称花生王的刘照禧,后期有经营餐馆的杨道成、林美润、郑结勳兄弟等。在GRIFFITH埠,有经营餐馆的中山行籍张家边人陈江(美园)、黄仲(永胜)。在南澳首府特雷德,有经营餐馆的林月信、王伟浓、萧显等。在西澳首府柏斯,也有经营餐馆的李智威、王威利等,但澳洲最小的塔士曼尼亚州,则未听说有中山人在那里生活。以上所列举的只是事业有成的一部份中山乡亲,散布在澳洲各地正在创业的人不计其数,恕未能一一尽录。   总之,中山人在澳洲可说是遍布各地,历史悠久,究竟人数有多少,确实难于统计。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沧桑,艰苦创业,现在在澳洲的中山人及其后裔,已由往日仅能从事种菜园、开餐馆和小商店的几个狭小行业,发展至各行各业。特别是年青的一代,无论是在澳洲土生的或是新来的移民,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不少人已成为律师、医师、会计师、建筑师、工程师等专业人士,可谓人才辈出,青出于蓝。他们融合于澳洲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并已作出或正在作出更大的贡献。                            1991年10月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