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概况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郑嘉锐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中国人相率移居澳大利亚,经过百多年时势移易,至今我国防大学华侨、华裔仍有十万多人。他们同当地人民水乳交融,和睦相处,为澳大利亚的开发、繁荣和富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center][B]澳大利亚华侨的过去[/B][/center]   中国人最早到达澳大利亚的时间,据说是在1798年。据1942年10月雪梨出版的WALK ABOUT杂志载文云:“在澳洲昆士兰省北部卡本德利亚湾中之期威尔士岛上的一株大树杆上,刻有中国文字,其所记为1798年。“著者断此为中国渔人到达该处之证据。但中国人成批移居澳大利亚,实始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澳大利亚畜牧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工,农场主通过国际贩卖“猪仔“集团,到我国沿海活动,开始从华面沿海招募契约华工。1848年,成批华工到达澳大利亚。有人说,第一个到澳大利亚的中山人,也在这一年。至五十年代初,在澳华工已达5000余人。他们多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开拓土地。1851年,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等洲相继发现金矿。消息传出,吸引了无数中国人。当时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农村破产,逐民生活困苦,纷纷找机会出外谋生,因而形成了赴澳的浪潮。这时轮船公司和劳工经纪在香港、厦门去的多为闽南人,后期从香港开出的船,搭载的则多为广东四邑人。他们志在短期致富后即返家园,故多不带家眷,只身抵澳。劳工经纪与劳工签订契约,大半以三年为期,要无偿工作充作赎身费,三年后才得自由,自积工资。这就晃所谓“契约华工”。至1961年,华人在维多利亚已有24000余人,占全州人口1/10;新南威尔州有华人21000多人,占全州人口1/36,在雪梨据说一度曾有4/1人口是华人。到了80年代初,中国移民已经超过10万人。华侨在澳洲人数仅次于英格兰、爱尔兰而居第三位,而华语则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二种语言了。起初华工在矿场虽然勤劳俭朴,与人无争,但他们一无组织,二无采金技术,故受尽了英国殖民者的欺凌和歧视。他们多在欧洲人开采过的矿坑,用双手挖掘,经过耐心苦干,才捡拾一些残余,但偶尔也有人得到意外收获发了财的。据统计,从1856年7月1日至1857年6月30日的一年间,令由墨尔本出口运往中国的黄金,即达116900两之多,时值50万澳镑。这就引起了白种人的妒忌,加上华工生活处成一体,各地逐渐有所谓唐人街出现。由于语言文字的隔膜和其他原因,不断造成华人与白人间的冲突。1855年(清咸丰五年)6月,维多利亚当局首先通过“限制移民法”,限制华工入镜,1857年7月,维多利亚巴克兰河矿区发生了第一次排华暴动,华工3人死亡,伤者数十人,财物损失很在雁此排华事件在澳洲各地不断发生。华侨财物多受损失。华工向法庭提出控诉,虽多获胜,但于事无补。当避于是成立了赔偿委员会,并吸收雪梨华侨领袖梅光达为委员之一,这是华侨在当地受到尊重的开端。这时,华侨中的朱长英(后任澳联邦上议院副议长)和麦锡祥律师等,开始在澳大利亚社会崭露头角。但当时清政府软弱腐败,华侨为自身权益的斗争,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垤 1900年前后,当时联邦政府全面推行“白澳政策”,“默书测验法”,对华人入镜限制更严。至1901年,华人在澳仅存32000余人。后来,经过50多年艰苦斗争,华侨终于生存下来,这其间,除少数海员外,由中国出去的新移民很少。至1947年,全澳华侨只余12000多人,仅占当地人口的1/350。至1958年,“白澳政策”和“默书测验法”才开始宣告解体。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修正移民法案,逐渐准许中国人入境,但仅限于商人、菜园助理人、厨师、学生及游客,而每年获准入境的仅数百人。此时并准许在澳住满十五年的华侨,可以申请永久居留。1965年,澳大利亚政府进行民意测验,绝大多数白人愿意接受亚洲人居留。1966年澳大利亚总理霍特上任后,采取较开明的政策,允许非白种人的专门人才、技术人才、学术人才和与澳洲经济发展有关的商人等申请入境居住,也可携带家眷。这时,华侨在澳的人口,经过老死别离,再加上几十年移民政策的风风雨雨,到1965年,估计有21000余人,而其中约有9000人,即占43%是在澳大利亚土生的。到70年代,特别自1873年中澳建交后,对早请移民入境和居留条件,又有所放宽,华人、华裔及其他有色人种逐渐被允许移入。从此中国移民澳大利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center][B]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的现状[/B][/center]   目前,在澳大利亚的10万多华侨、华裔中,除一部分是老一辈老侨的后裔外,大多是二、三十年代及战后由中国移民去的,还有一部分是自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及中国内地和台湾去的。华侨中以广东人最多,而广东人中,在墨尔本又以四邑人为多,在雪梨则以中山人为多。其他如南海、番禺、顺德、增城、东莞、高要等人数不多。战后,从上海、汕头等地新去移民,亦逐渐在雪梨占着重要地位。华侨主要分布在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两州,约占总数的3/2。其中以雪梨的华人最多,估计有5万余人,墨尔本次之,其他则居留于昆士兰、南澳、西澳等地,但为数不多,在首都堪培拉有华侨30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阴着祖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加上自身的努力,质素的提高,华侨在澳大利亚的处境已有了明显的政善。他们不仅可以从事各种商业,兴办实业,也可以买田置地办农牧场。中澳建交后华侨在澳的社会地位又有了更大的提高,处处受人尊重。富的华侨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外,新一代华裔有机会读收深造,学成后,也能在当地政府机关工作。但华侨参与澳大利亚政治自学成才动的不多,1966年华裔陈哈利(HARRY CHAN)当选为北澳达尔文市市长,他是一个参与澳洲政治的华裔,可惜已经病逝了。还有些华人者,在雪梨大学、新斯城威尔大学、新南威尔士理工学院著名学府担任教授、副教授、讲师或助教者有30多人,其获博士学位的28人,获硕士学位的5人。也有不少人充当医生、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等各种自由职业,他们在科技创造发明、商品流通等各个领域,同当地人民密切合作,为澳洲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但华侨中更多的还是工人,他们构成华侨社会中的多数,他们的地位和处境,近年来亦有了很大的改善。今日的澳洲华侨,再也不是昔日的“廉价劳工”了。   澳大利亚华侨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大部分都已相继入了澳籍。虽然澳大利亚政府似未有实行同化的政策,但作为澳大利亚少数民族的华侨,很早就已自觉地接受了澳人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基督教等,自然逐渐“澳化”了。昔日以“唐人街”为中心的华侨社会也逐渐瓦解,唐人街的华侨已不断向外发展,不少人实际上已移居到中上层的住宅区,与澳大利亚人混同居信。今天,中国政府实行鼓励华侨加入居住地国籍的政策,大部分在澳大利亚的华侨都已从“落叶归根”变成“落地生根”。虽然如此,但广大华侨、华裔的爱国爱乡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center][B]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的经济生活[/B][/center]   澳大利亚华侨从事经济活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1851年以前的华工,和畜牧业有密切关系,淘金时代的华人,大半以上丛事矿工。而当淘结束后,华工便辗转流落到各地,从事种植蔬菜、烟草、香蕉与甘蔗或洗衣与木工等行业。1900年以前,华侨从商的不多,知识分子更少。本世纪初,华侨商业逐渐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华侨在经营香蕉与水果业上竟能同白人竞争市场,至今仍占着一个重要的地盘。著名侨领刘光福之长子刘保,现在就是全澳的香蕉总代理商。本世纪一、二、三十年代先后在香港、上海等地设立大百货公司,如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大部分资金都是来自雪梨的华侨,而这批先驱者诸如马应彪、郭乐、郭泉、蔡兴、蔡昌都是中山人,早期都是雪梨华侨蕉果批发商,在澳大利亚积集资金,后到香港、广州、上海等地创设大百货公司,扩殿实业。为振兴民族经济作出过重要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勤部,华侨在澳大利亚经营之种植业、木工业及洗衣业,均为新移民的欧洲人和使用现代化机器所取代。机智的华人,为生存而奋斗,便发展了中国餐馆业。今天,华人餐馆业一枝独秀,在雪梨,据说有1000家中国餐馆,在各大小城镇,到处都可见到中国字招牌的中国餐馆。首都堪培拉仅有华侨300多人,但华人餐馆便有74间(中山人开的战80%)。据说,全澳华侨中有八成人是开餐馆和从事这行业服务的。华侨还有经营出入口贸易、超级市场、商店、旅行社、杂货店、文具店、中药店、肉店、金银首饰店、俱乐部、电影院等,仅雪梨市区内,华侨开设的各种商店,大大小小就有数千家之多,也有开蕉果栏和经营家俱、制衣、食品、制面和点心等工厂。   一般说来,华侨工商业大多以家庭为单位经营,不过战后华侨开始雇用澳洲人,或澳洲人合作经营发展工商业。个别华侨于十九世纪时在维多利亚州,已开创中澳经济合作方面的先例。如墨尔本著名的商业银行便已委任当地侨领雷亚妹和刘光明为董事长。华侨在澳洲开设的最大的食品制造公司——永利公司,也委任澳人为经理,而且雇用百多名以上的澳洲劳工,其董事长陈荣享被誉为“南半球春卷大王”。在雪梨,环球集团董事长黄熠枢(中山人)也是华侨中巨商,他主要经营出入口贸易,是中国瓷器的总代理,多年来为促进中澳贸易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很可惜,由于某种原因,这个集团已于1982年宣告破产。很明显,目前华侨资本在澳大利亚经济中,是占有重要位置的。 [center][B]澳大利亚华侨的社会组织[/B][/center]   澳大得亚华侨为团结互助,争取自身的权益,很早就组织会馆、同乡会、商会等社会团体。最早建立的华族会馆,是1854年前在墨尔本成立的新会冈州会馆和当年创立的四邑会馆。墨尔本洪门民治党和雪梨致公总堂则是历史较悠久的华侨团体,它们的前身是洪门组织。后在1867年以洪门名义集资在雪梨购置楼房,设立致公总堂。初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后又提倡忠诚义气,支持孙中山革命。现能团结教育华裔倾向新中国,至今仍是华侨中之重要团体。该堂对祖国武术和舞师素有研究,每逢华人节日,便在唐人街公开表演,当地居民人山人海地争相观看,为增进华侨与当地人民的友好关系,起了有益的作用。此外,雪梨目前尚有四邑会馆、东莞公义堂、山东同乡会、上海同乡会、琼侨同乡会、中山同乡会等组织。墨尔本有华人社团联合会、华侨联谊会、侨友社等组织。佩斯有中华会馆。希里士本有华侨社。达尔文市有中华会等侨团。它们各自出版刊物,介绍本身的活动和报导祖国的伟大成就,在华侨社会中做了大量好事,对于增强华侨的团结,联络乡谊,福利互助,都起了良好作用。   在雪梨,目前活动的十多个华侨社团中,较有影响的是侨青社(CHINESE YOUTH LEAGUE),它是华侨社团进步青年的组织。创建于1939年,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其前身为当时一班爱国华侨青年组织之雪梨侨青抗战话剧研究社,他们为响应孙夫人宋庆龄呼吁,为支援社国抗战和赈灾,多次公演话剧筹款,寄返国内,通过孙夫人转给白求恩大夫主持之国际和平医院及抗日游击战士。至1942 正式定名为澳洲侨青社,沿用至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侨青社是全澳挂历出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华侨团体。自此以后,侨青社致力增进澳中人民友谊,推动澳中文化的交流,促进华侨福利事业。它还通过放映中国电影,殿出中国的电报、杂志、图片等,向华侨宣传介绍新中国的成就,做了大量工作,因而它在华侨社会上赢得了崇高的威望。前澳大利亚民族事务专员欧·格拉斯比曾经称誉“侨青社是今天澳洲的中国人复兴的一个部分”。60年代以后成立的华侨团体有香港同学会、星马同学会、澳华公会、华侨福利联合会、华人饮食互助社、华裔学人协会等。其中澳华公会的组织最大,影响也较广,它成立于1974年,目前拥有会员2000多人,是华侨社会中非政治、非宗派、非宗教之组织,它以增进华裔及华侨与澳洲人民之互相了解,鼓励华侨与澳洲社会结合,谋求华侨之福利为宗旨。成立10多年来,澳华公会以其卓越的成绩,受到广大侨胞的赞誉和拥戴。   为维护华侨商人的利益,澳大利亚各城市也有商会之组织。早在1892年,雪梨便有联益堂,后于1903年为华商会社所取代。1913年,又改为中华商务总会,它在团结华侨,维护华商利益等方面,都作出过重要贡献。目前雪梨中华总商会仍然存在。在墨尔本,华商于1912年即已组织中华商会,亦有不少成绩,可惜今天不存在了。   (本文主要参考:雪梨大学教授刘渭平著《十九世纪华侨移殖澳洲之经过与“白澳政策”之形成》(1983年)新加坡大学历史系教授杨进发著《澳大利亚 华族 今昔》(1969年)等)。                                撰于198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