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杨棣棠与南社柳亚子轶事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0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炳枢  
杨棣棠是中山隆都申明亭村人,别号弘道居士,信仰佛教.祖辈世居檀香山。棣棠与铁肩昆季,自幼出生于檀岛。十岁父死。随祖父返国学习华文。及长,师事林绥,为桐城派之入室弟子。青年时候,游于上海,与南社柳亚子友善。南社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组织。它在鼓吹反清反袁和利用文学为宣传武器达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目的,有一定的历史功绩。杨棣棠和柳亚子同是南社的中坚人物。 柳亚子是江苏吴县人,他是南社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南社活动时期,亚子的贡献最大。茅盾称:“亚子是前清末到解放前这一长时期在旧体诗词方面最卓越的革命诗人。“亚子的历史,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和杨棣棠的友友情交往。 1909年10月13日,南社在苏州虎丘如开社员大会,宣告南社成立。棣棠经亚子介绍,应邀参加南社。当时正是民主革命高潮时候。棣棠虽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但他自幼在外国长大,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故在南社经常揭露清王朝的残酷统治,鼓吹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南北议和,孙中山先生辞临时大总统,由袁世凯继侨总统。未几又改订为终身制。棣棠洞察袁世凯有称帝野心,坚决不肯出仕。对杨度等所谓“筹安会”的卖身投靠袁氏的无耻行径,更深恶痛绝。 1926年亚子到广州,曾致书棣棠,要求他返国参加北伐,棣棠也很关注国事。后亚子对国民党的二中全会感到失望,气愤离开广州径返上海。棣棠获悉亚子已不在广州。遂亦不愿返国,留于檀香山华文中学任教。 1928年,亚子从日本回国,拟事组南社,出版《南社湘集》,又又致书棣棠,邀请他返国相助。棣棠欣然束装返上海。故友重逢,倍觉亲切。这段时期,杨柳两人互有诗文刊登于《南社湘集》。但示几棣棠又返回檀香山。 1931年东北事变发生,棣棠化表檀香山华侨团体返国请愿,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居留上海时,“1。28”事变又爆了。棣棠痛感东北军不战而退出东三省,目睹十九路军奋起抗日,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又重渡太平洋返檀岛,向华侨宣传抗日。并支持当在华侨捐募款项,慰劳十九路军,奔走呼号,不遣余力。 1935年陈济棠在广东发起“读经尊孔”活动,罗致许多经学大师。一时群贤毕至,云集广州,棣棠适亦回国探亲。他们知道棣棠是林绥的入室弟子,对经学素有研究,博引卓识,饮誉海外。由陈维周、区萃伦等出头,礼聘棣棠主持《明德社台山分社》为副主任。棣棠亦想利用这一机会,阐述他多年来对孔子学说的新见解,遂允其所请。1936年陈济棠下野,《明德社》亦随之解散。是年杨兆焘硕士出任中中校长,邀请棣棠返原籍,任教于中山东省县立中学。 1937年芦沟桥事变,日机骚扰后方。棣棠在日机轰炸声中,仍坚持危城讲学。直到中山沦陷,才随校迁居澳门。这时中山的汉奸缪默庵、缪国权父子,想诱骗棣棠返石岐当伪职,遭他严辞拒绝。1940年他感到日伪特务横行,许多留澳门的爱国志士亦遭日伪杀害,棣棠恐遭毒手,逐七渡太平洋到美国纽约与女儿团聚定居。临别赠言给我,叮嘱我“于出处进退辞受取与之间必深为之辨”。 棣棠赠言所谓“出处进退辞受取与”,是鼓励我保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修经史,洁身自爱,一贯伸张正义。定居美国后,晚年更沉甸于古籍中,著有《养晦庵书》及诗作。 棣棠有生余年,把精力用于研究经史。可惜我和他两地睽违已久,未能看到他晚年承先启后的力作。1965年他不幸病逝纽约,旧金山的《金山时报》登载他逝世消息,冠以“文星西沉”四字标题,对他表示沉痛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