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咏香山诗三首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肖嘉
明代大文学家、著名戏曲家作家汤显祖于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被贬南下游经香山县时,曾赋诗三首,但在清代黄绍昌、刘?芬所编的《香山诗略》中未有收载。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历代名人入粤诗选》则仅选录了其中一首,《香岙逢贾胡》,并由著名诗人黄雨作了注释。而下面三首诗皆完整收录于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徐朔注释的《汤显祖集》(第一册)里。
这三首诗的全文是:
[center][B]香岙逢贾胡[/B][/center]
[center]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
明珠海上传昨气,白玉河边看月光。[/center]
据黄雨先生注释:香岙,是指香山县,即今之中山市。从文意来看,诗句是描述商船来往穿梭、西方商贾云集的港岸,此地应为澳门(澳门原属香山县治,后为葡萄牙租借地)。而珂,是形容佩带华丽的饰物。云樯,是指桅樯入云的大船。全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它是作者亲临澳门外舶停靠的港岸,感叹外国商贾的浮奢,满身珠光豪气而作。同时描绘了港口一带的繁荣景气。
[center][B]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B][/center]
[center]不绝如丝戏海龙,大鱼春涨吐芙蓉。
千金一片浑闲事,愿得为云护九重。[/center]
第二、三首诗题目中的香山,均与今中山市或澳门有关,因为诗中的描述了“译者”远渡南洋的经历,谈到了“验香所”的人和采香活动,都和耐人寻味。两诗里的“采香字样,颇使人联想起当时的沉香生产,可惜有关沉香生产问题,清代各本《香山县志》均无记载,这就影响到对这两首诗真正含义的理解和注释了。这是诗人来到香山,接触外舶商旅和译者,了解当地的采香活动后的即兴之作。外国十五、十六岁的小姑娘懂得用花露水化妆打扮,也给他留下了印象。而“愿得为云护九重”,说明他仍怀抱忠君爱国的思想,幻想自己化作芳香浓郁的烟云,回到帝京保卫皇帝朝廷,心情恳切。
汤显祖(1550-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后任礼部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年)春,他上奏《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太学士申行时,触怒了神宗皇帝,被贬为徐闻县典史添注,开始了岭南一个冬天的贬谪生涯,这是他一生中颇具意义的转折。和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一样,汤显祖也为忠谏未被接纳而感到愤慨,但南迁的际遇却给他提供了开阔眼界、更广泛地接触广大人民群众的机会,陶冶了他乐观、开朗的性格。从离京之日起,他啊一边南迁,一边写诗。从梅岭而入广东岭南荒芜之地,仍然挥笔不缀。综观《汤显祖集》有不少为吟岭难韶关、乐昌、广州、番禺、清远、香山、开平、肇庆、阳江、徐闻……等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诗篇。以上三首咏香山诗,仅是他在岭南旅程所作大量诗歌中的一小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