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卢燕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肖嘉
《中山文史》第二十期刊出了《国际著名影视名星卢燕女士》一文。介绍了卢燕一些事迹和成就。虽然卢燕曾以她的演技名噪好莱坞,但综观她的贡献,乃对中美艺术和文化交流更为重要。
由于卢燕受母亲李桂芳及其他京剧大师的教导,青年时代便有很高的京剧造诣。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卢燕在美国曾向一些大学示范表演京剧《牡丹亭》、《拾玉镯》、《奇双会》等,还编译了京剧选集,把《京剧六出》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发行。她还不断把中国的戏剧翻译成英文,让外国人认识中国的文化艺术。
1985年卢燕把美国作家柯培恩的两幕四场舞台剧《洋麻讲》翻译并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由于她是演员,对戏剧十分熟悉,也精通北京话,所以翻译得十分出色。而由人民艺术剧院的两位著名演员于是之和朱琳二人担纲主演(该剧仅有二位演员)效果很好,得到了北京观众的认可。
1985年5月3日至20日,在香港大会堂用粤语演出美国女剧作家丽莲·海尔曼的名作《小狐狸》,该剧翻译兼导演杨世彭邀请卢燕饰演女主角。
而早在六十年代,卢燕主演的华语古装片《董夫人》,抗日奇情片《山路》和舞台剧《中秋月茶座》等,已蜚声美国在看了台湾拍的《董夫人》之后,美国名作家亨利·密勒说,卢燕的风范和西方影星庸俗的人工美,形成强烈对比.而她先后在三部片里饰演慈禧,也成为电影史上的美谈.这就是由李翰祥执导的《瀛台泣血》、《倾国倾城》及由意大利导演伯纳杜·贝尔托卢奇执导的《末代皇帝》。被认为能抓住慈禧的性格本质,没有简单地丑化她,因而显得很有深度。
从1981年开始,卢燕三进西藏,拍摄了系列纪录片。这委大程度是她逐渐认识了纪录片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并被推举为好莱坞电影科学艺术学会金像奖纪录的评审委员。此后,她就把注意力重点投放在摄制纪录片上。
在1981——1984年的长期跋涉中,她把中国西藏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色,朴实豪爽的藏族民风和藏人性格,建国以来藏族人民建高成就和生活真实面貌,献给美国和世界人民。卢燕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已有多部纪录片在纽约国际电影节和其它电影节中获奖。
因此,有人认为:在美国的华裔女演员中最著名的有黄柳霜(广东台山县人)和卢燕二人。黄活跃于三`四十年代,面崛起于五十年代后期,并活跃至今的卢燕,则既是影`视`剧三栖演员,又是具有一定艺术地位的艺术文化交流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