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名家郑桦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梁丽珊搜集整理
郑桦,曾用名郑骅。1918年2 月12日出生,香山县三乡人(今中山市三乡镇)。曾在上海尚德私塾、广肇义学读书。15岁开始做工,先后当过洋行学徒、英文报馆排字工、海关水手、小学教员、打字员等,同时自学小提琴。1935年在汉口参加业余《晓明》歌剧社,任小提琴手。1937年在汉口《大地》剧社演出话剧《回春之曲》中担任小提琴手,演奏由聂耳所作的插曲。同年秋参加《七·七》少年剧团,任合唱指挥。1938年参加汉口市青年抗敌协会流动宣传队,任合唱指挥兼话剧导演。1943年任任海南省永兴县、宜章县民众教育馆长。其问,他指挥演出《新年大合唱》、《吕梁山大合唱》、《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著名歌曲。同时导演过《我们的国旗》、《太阳旗下》、《农村曲》等戏剧。1945年在四川綦江任演剧9队合唱指挥。次年转赴无锡后,与吉联抗、张养生等一起在无锡开展新音乐运动。并任江苏省教育院音乐讲师兼课外艺术指导。曾多次在星期音乐会上任合唱指挥,先后导演过名话剧《雷雨》、《日出》等。1948年底,他奔赴解放区。1949年任华中大学文工团音乐教员、合唱指挥。1952年任苏少锡剧团后,他一直担任作曲。197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音协会员、江苏音协理事。他曾改编与创作了多种锡剧板腔,长过门及舞台常用的曲牌、曾为锡剧舞台剧《翻身姐妹》、《梁山伯与祝英台》、《罗汉钱》、《妇女代表》、《两兄弟》、《海上渔歌》、《刘胡兰》、《三看御妹》、《红楼梦》、《搜书院》、《嫦娥奔月》、《三请樊梨花》、《三方桑园》、《女巡按》、《江姐》、《沙家浜》和锡剧戏曲艺术片《庵堂认母》、《庵堂相会》、《相推磨》、《双珠凤》、《三家亲》等编曲。他对戏曲音乐理论研究功底深厚,先后撰写这《关于戏曲音乐刻划形象的几个问题》(与茅原等合作)、《戏曲音乐必须走群众路线》、《锡剧及其曲调简介》等评论文章,在全国曲艺界有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