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影子剧《钟声》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0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何桂涵
1949年秋,中山县临近解放时,以地下团员为核心的县立中学高三甲班(涛社)同学,为唤起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觉悟,准备迎接解放军入城,集体创作了影子剧《钟声》(由吴文执笔),在县中校园(今市一中停车场)设台大胆演出。
“影子剧”大抵以“皮影戏”、“拉洋片”演变而成。演出时,在舞台上悬挂一幅大白幕。演员按各自角色的年龄、身份、穿上合适的服装,在白幕后造型演出,通过灯光把演员的动作投射到白幕上,便呈现出“影子”。演员根据剧情变化,向前向后,“影子”随之变大变小。演员不需用油彩化妆,必要时仅变换发型,或贴上假胡子,或加戴帽饰。剧本没有人物对话,只是借助旁白、诗朗诵、歌曲伴唱来衬托剧情的变化。当时,还处在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统治下,为防遭受镇压,“影子剧”在演出时,舞台聚集了一大批地下党、团组织秘密开支前来掩护演出的各班进步同学,一旦遇上紧急情况,随熄灭灯光,演员即把服饰除去,和掩护的同学汇合在一起,使敌人难以跟踪追查。涛社同学利用这个形式,即达到宣传革命的目的,又保护了演出者,可谓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钟声》反映旧社会劳苦大众的苦难,暴露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给青年学生指明了斗争方向。全剧分序曲、工人、农民、妇女的苦难,吸血鬼的究奢极欲,学生的觉醒和尾声等七节,音乐配以《大路歌》、《月儿弯弯照九洲》、《苦命的苗家》、《挑夫曲》、《热血》、《团结就是力量》等革命歌曲,间中还朗诵激昂的诗词,造成热烈的气氛,场面感人。在演出中,暴露吸血鬼的腐朽生活时,改配《满场飞》、《郎是春日风》等靡靡之音,对比十分鲜明,激发了广大劳苦大众对剥削阶级的仇恨。
《钟声》演出时,由于演员投入,剧情感人,观众情绪激昂,不少同学感动得热泪盈眶,还有人高呼口号。此情此景,现极在我脑际回旋。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影子剧”的表演形式和《钟声》的故事情节,现在看来还较为单调,但在反动势力的统治下,能演出这么一出戏已极不容易了。当时演出条件很差,连一块大白幕也难以得到,只好靠寄宿同学把自己的被单借来缝制而成。排演之时,校方曾加以阻挠,企图把戏扼杀于筹办的过程中,但是涛社同学在地下党、团的领导下,坚持排练,终于取得了演出成功。
解放不久,影子剧本《钟声》略加修改,在县中校刊《团结》上正式发表,光荣地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