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侨、刊》创办始末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0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高民川
中山有革命之乡、著名侨乡、鱼米之乡和文化之乡等美誉。民间办侨刊乡报,历史悠久。据现存资料的不完全统计,解放前,特别是抗日战争前后,中山县城和各区乡村民办的乡报月刊就有40种之多。解放后至“文革”前夕有5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创(复)刊,并获得省出版管理局和省侨务部门批准对外发行的共有8种,《石岐侨刊》是其中之一,这已忧为历史。但由于《石岐侨刊》改革开放前期,为宣传报道改革开放、传递家乡信息、沟通内外乡情、联络侨胞等,起过不可磨灭的桥梁纽带作用。因此,尽管它出版时间极短,情况颇为特殊,仍有一纪之价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开始拨乱反正,大力清除“四人帮”流毒,正本清源,一度陷于停顿状态的统战、侨务工作也迅速得以恢复发展。1979年中共中山县石岐镇压委员会成立了统侨办公室,石岐镇革命委员会侨务办公室室同时组成,地址在石岐悦来路31号。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曾任石岐市(镇)委统战部副部长的汤林卓先生(1985年赴美定居),以石岐镇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主管统侨工作,兼任石岐镇侨办主任。
80年代初,国内和中山城乡,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万物复苏,城乡变化日新月异。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不少华侨、台港澳同胞久未回乡,颇为隔膜,均渴望了解家乡有改革开放后所发生的中外文报纸是难知真详的,唯有侨刊最受欢迎。《中山侨刊》和《沙涌侨刊》,先后于1981年5月和1982年冬创(复)刊。中山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众多,颁世界各地甚广,仅两份对外发行量有限的侨刊,远不能满足旅外同胞的渴求。汤林卓先生有见及此,遂萌发创佃以所在地为名的《石岐侨刊》的念头。然而办侨刊必须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要有懂得对外宣传知识的编辑人员;二是有足够的经费。事有凑巧,当时我调到石岐镇侨办负责组建镇侨联会工作。1981年6月,佛山地区侨办在开平县侮侨旅社召开对外宣传工作会议,我有幸参加。会上有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社长、老新闻工作者张宝锵同志和该社采编室正副主任作报告和讲课,重点是学习对外和对台宣传的方针、政策、禁忌、写作技巧等有关知识;又听取了美、加华侨、华人的现状的传达报告。内容丰富,政策性强,与“文革”时期报刊宣传假、大、空等“左”的东西大相径庭,对于开展侨务工作的对外宣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领导听了我的汇报,当即议定要我负责筹办《石岐侨刊》。同时,请陈颖之、林润洪(原《岐江文艺》主编、现任中山市文化局副局长、《香山报》主编)襄助,解决了人手问题。经费问题,采取民办公助方针。开办费由镇侨办拨付,以后则期望在办好桥刊的基础上争取侨胞赞助。由于汤林卓先生从事统战工作多年,广交朋友,对外联系有基础。在他的主持下,石岐办侨刊一经外传,立刻获得旅外同胞支持,澳门嘉禾置地有限公司经理何汉先生,首开善举,慷慨赞助《石岐侨刊》创刊号全部印刷费。这使我们深受鼓舞,增强了办刊的信心。
按照报刊出版管理规定,经呈请省侨办审核转达省委宣传部同意,并由省出版事业管理局于1982年8月批准办刊,发给“广东期刊174号”登记证,定为16开本。编辑部组成人员,主编高民川,编辑陈颖之、林润洪、林早耀、陈荣华(后两位是仙逸中学学教师),摄影记者是路华同志,还聘请了海外和港澳乡亲何汉、巫晋舒、宋黄美立、梁培、徐东海、陈艳芬、毕泽驳、黄明、彭彼得、雷会鋈、程伟材、杨重庆、刘文光、欧汝雄、欧阳官昌、肖官锡先生等16位为顾问。
为了适应海外读者对繁体字的要求,《石岐侨刊》由澳门权兴柯式印刷厂承印。1983年5月,创刊号正式出版,封面为彩色烟墩山古塔全景,刊名由著名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先生题写,封二、封三均刊登彩色照片。正文之前,有澳门知名爱国人士何贤(已故)、马万祺、彭彼得、徐东海、澳大利亚澳华公会副会长梁培,中山著名画篆刻家余菊庵等6位先生的题词。该刊内文辟有“石岐见闻”、“交通消息”、“侨乡新貌”、“通讯报道”、“侨胞支态”、“人物掌故”、“铁城杂锦”、“为您服务”等栏目。第一篇文章是“你想知道石岐的近状吗?请看……”,这是为华侨港澳同胞离乡日久,渴望得知故乡古城近况的心态而编写的,并配以中山著名摄影家何廉拍摄的烟墩山下“石岐新貌”的照片。文章对石岐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人口、生产、交通、文教卫生等,作了阐述。同时对郭得胜先生(已故)捐建的孙中山纪念堂即将建成,杨志云先生(已故)捐建的县人民医院杨颖滨大楼经已揭幕,香港同胞肖耀坤先生捐建的石岐莲峰区幼儿园落成,沙溪公路铺设水泥路面,烟墩山下香山楼竣工开业,石岐九曲河支工清疏覆盖,旅美乡亲欧阳官昌先生捐建岐江区“欧阳干荣幼儿园”,杨仙逸烈士的哲嗣、旅美乡亲杨添霭先生积极支持仙逸中学建设,中山县加工工业蓬勃发展等,都及时作了报道。由于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中山城乡各方面处在发展之中,家乡的变化会立刻引起旅外乡亲的关注。因此,《石岐侨刊》创刊号发到海外后,反应十分强烈。澳大利亚澳华会副会长梁培先生来信称:“《石岐侨刊》印刷精美,内容丰富,各乡亲阅读后获悉家乡新面貌,一片繁荣景象,莫不兴奋万分。”旧金山徐顺利先生来函说:“阅读了《石岐侨刊》,是大快人心,影响甚大。离别中山石岐数十年的老华侨见到石岐新貌、西郊中山车站、华侨大厦、烟墩山下新楼、杨颖滨大楼等宏伟建设和经济繁荣的故乡,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令人向往。不少老侨胞还说,我一定回祖国看看家乡新建设新面貌。”
《石岐侨刊》创刊号出版后,也受到上级和有关部门的好评。1983年7月28日晚,省电视台在二频道新闻节目中介绍了《石岐侨刊》。省侨办宣传处出版的《侨刊通讯》1983年第8期,对《石岐侨刊》创刊号作了较详尽的评介,认为该刊“适应对外发行要求”。省侨办主任曹兴宁同志,在省民主党派三胞工作会议上也表扬了《石岐桥刊》。
距创刊号出版后的第三个月,即1983年8月,我们又赶出了第二期《石岐侨刊》,封面影印了刚落成不久的孙中山纪念堂的彩照,刊登了林润洪撰写的“中山县孙中山纪念堂漫步”长文,详细介绍了纪念堂的宏伟建筑和先进设施,附有两张纪念堂外观内景的照片。内文刊登了“富民政策好——我县农村出现六大变化”、“石岐—中在前进”、“石岐居民用电量激增”、“我县拨款智力投资”、“石岐为美国友人缝制唐装长衫”、“外国朋友石岐街头看舞狮”、“长江乐园惊险游”、“沙口大桥在建设中”、“石岐扩建环城路”、“修茸中的石岐烟墩山塔”、“‘为家乡做点应做的工作’——访杨仙逸烈士儿子杨添霭先生”、“荔是故乡甜,月是故乡圆”和“西山趣谈”等文章,中山城乡一片兴旺景象跃然纸上,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吹来。热爱故里而又久离乡井的海外读者,对此感到开心,自然是意中事。
第二期侨刊发出后,不少侨胞奔走相告,先睹为快。离乡数十年的老华侨,手捧来自家乡的侨刊,倍感亲切,高兴异常。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相当部分侨胞对祖国和家乡情况不了解,颇为隔膜,甚至怀有芥蒂、疑虑,欲归而不敢归。自阅侨刊之后,思想有所转变,认为《石岐侨刊》所报道的一切,亲切可信,普遍引起乡思,怀念亲人。而该刊也受到传媒的重视。《广东侨报》和《澳门日报》,报道了《石岐侨刊》第二期出版的消息。《广东侨报》1983年11月4日第166期,还转载了《石岐侨刊》第二期的有关文章。
1984年4月,《石岐侨刊》第三期,也是最后一期,仍有澳门印刷出版。这一期特别刊登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全国人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视察中山的新闻彩照:“邓伯伯在侨乡中山”(何廉拍摄)。照片下文字为:邓小平伯伯于1984年1月27日视察侨乡中山,是年80岁高龄,精神奕奕,身体健康。第五页又刊登了邓小平和杨尚昆同志在中山温泉宾馆会见港澳知名人士霍英东、马万祺先生等的照片。封面是彩色的在建设中的民权路,并配以文章说明民权路开辟的情况和命名的来由。
这一期除侨秀建设新闻外,还刊登了“我省部分地区衽市领导县,中山设立市,归佛山市管辖”、“我县恢复区乡建制”、“石岐主要道路简介”、“仁山木棉红艳艳”、“今日之烟墩山与人工湖”、“你记得石岐的古城门吗?”、“柏山龙井今昔”、“探寻古海遗迹”等谈古说今,乡土气息浓郁的文章,极易触发离情,唤起乡思,从而关心难能可贵梓,增进旅外乡亲对祖国、家乡的了解和感情,沟通内外,消除隔阂,促进联系,都收到可喜的效果。
《石岐侨刊》第三期出版不久,由于石岐建制宣布撤销,石岐镇侨办工作人员调动,作为《石岐侨刊》主编的我,也被调到中山市侨务中山室担任《中山侨刊》的主编。经领导同意,于1985年11月出版社的《中山侨刊》第8期,刊登了“本刊告读者”启事:“《中山侨刊》和《石岐侨刊》于1984年秋合并,刊名用《中山侨刊》。根据海内外热心读者意见及实际情况,本刊将扬长避短,保持两刊特色……请爱护本刊之国内外读者,对本刊兴革事宜,多提宝贵意见,并请惠予佳作,共同办好侨刊,幸甚!”寥寥数语,算是对外作了交代。
1991年1月7日完稿于逸仙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