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香山)报刊史略

(1908——1992)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中山市政权志》编写组 中山市政史研究会编辑组  
[center][B]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统治时期[/B][/center]   一、《香山旬报》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廿一日——清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初八日。一旬一期。主张“驱除异族复中华”,拥护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但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编辑兼发行人郑彼岸,督印郑自强。编辑有黄冷观、杨子毅、秦侣伊、毛仲莹等。   二、《香山循报》 清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初九日——民国元年(1912年)?月,由原《香山旬报》改名而来,一周一期。其间一度改出日报,取名《香山旬报》。但不久又恢复周报,仍用《香山循报》旧名。该报以“消息灵通,取材富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自勖,支持辛亥革命,大力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同时也介绍世界上的各种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和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编辑兼发行人李怜庵。  三、《香山纯报》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3年(1914年)。一周两期。宣传民主共和,反对封建复辟。编辑兼发行人黄冷观(黄祖芬之父),编辑有李锐进、毛仲莹等。民国3年,初军阀龙济光查封。黄冷观、李锐进被捕,毛仲莹大骂审员,被即时杀害。   四、《仁言报》 民国4年(1915年)——民国28年(1939年)。郑彦闻、郑哲园创办。民国14年(1925年)4月香山县改名中山县后,曾一度改名为《在同报》,旋复旧名。至民国22年,由张浪石等接办。至民国24年,由肖汉宗任总经理,张浪石作经理兼编辑。民国28年(中山沦陷前)停刊。是中山报业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   五、《新声报》 民国10年(1921夏——民国11年(1922年)。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广东革命政府。香山县民选县长时为候选人陈永安助选。   六、《民报》 民国10年(1921年)夏——民国11年(1922年)。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广东革命政府。香山县民选县长时为候选取人吴铁城助选。结果吴铁城当选。   七、《民国日报》 民国18年(1929年)——民国27年(1938年)。国民党中山县(模范县)党部机关报。配合训政时期开始和模范县的建设而进行宣传。负责人郑瑞呈。   八、《大公日报》 民国20年(1913年)——民国28年(1939年)。黄达孝、黄学崇主办。   九、《民国日报》 民国36年(1947年)——民国38年(1949年)。国民党中山县党部机关报。社长肖秉权。社址:石岐悦来路79号。   十、《建中日报》 民国36年(1947年)——民国38年(1949年)。民办,社长郑祖德。社址:石岐悦来路85号。   十一、《开明报》 民国36年(1947年)——民国38年(1949年)。民办。社长高星耀。社址:石岐孙文西路21号。   (以上根据 郑道实1947年发表的《中山报刊史略》及解放前的“民国”“建中”“开明”三报的资料) [center][B]地下党及五桂山抗日民主政权时期[/B][/center]   一、《别动队》 1938年(民27年)8月——1939年(民38年)冬。中共中山县委(地下)机关刊物。铅印半月刊。先后由徐云(宣传部长)、梁奇达(组织部长)、黄峰(宣传部长)主编。创刊词由县委书记孙康执笔,宣传“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全面抗战”思想,提出“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团结一致抗日”和“保卫大中山”等口号。第二期又发表孙康署名的专文:《中山的危机与我们当前的任务》,指出:“寇急了,祸深了!敌人的炸弹、血刃已加在我们头上”,号召“一百万中山同胞起来,为保卫乡土、保卫国家民族而斗争!”这份刊物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学生欢迎,辗转争相传阅,不少人通过这份刊物步步向党靠拢。连张惠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山县长)也注意这份刊物。当他看了孙康署名的那篇专文后说:“观点、语气同共产党一模一样,此人是共产党无疑!”这份刊物一直办到1939年冬“抗先”被迫解散为止。(据孙康同志回忆)   二、《横门》 1940年5月——1942年秋。中共中山本部县委(地下)机关刊物,油印半月刊。主编黄峰(宣传部长),创刊号发表檄文《讨伐卢宝永》(注:第三任汉奸县长),敌伪受到震动。1940年底至1941年夏,分期刊载毛主席的《民主主义和国际主义是一致的》等文件,并编辑发表《烈士传》,教育党员坚定抗战信心,树立革命气节,永不叛党,永不叛国。1941年4月,发表了中山本部县委一年来的工作总结:《苦斗了一年》,对党员、战士起到鼓舞作用。(黄峰同志回忆)   三、《今日中山》 1940年4月——1943年,中共中山本部县委在香港办的中山侨刊。通过国民党县政府设在香港的海外华侨急赈会负责人孙海畴(沙边人)的支助而办成,16开本,月刊。经费由海外华侨急崖会负责,工作班子全是中共地下党员。社长:孙之一,编辑;陈嘶马、孙继普,记者;吴孑仁。工作由中山本部县委驻港澳工作组负责人阮洪川领导。侨刊内容:(一)、侨乡近况;(二)、华侨生活;(三)、抗战消息;(四)、党的抗日主张和侨务政策。侨刊发行至美、加、南美、日本、澳洲、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华侨争相订阅,说是“乱世家书抵万金”。不少华侨得和家乡讯息后立即寄钱寄物,支持家乡抗战及赈济难胞,有的还直接支持五桂山区。(吴孑仁同志回忆)   四、《民气》 1942年秋——1943年1月。中共中山本部县委机关报。油印,三数天一期。内容:(一)、党的方针政策;(二)、打击敌伪的战况、战果;(三)、持久占、抗战必胜的言论文章等。主编:黄峰。编辑部设在白企小学。每期报纸刻印好后,通过交通员立即发到各个区。有的扮成商人,肩上挂把伞,报纸就夹在伞内。有的化装成咸鱼贩,担一担萝,萝底尽是报纸。黄旭同志当时就为运送《民气》出了不少力。(据郑振:《中山沦陷期间的人民出版事业》)   五、《新中山报》 1944年秋——1945年秋。中山县抗日民主政权督导处(简称中山县行政督导处)机关报。油印,三数天一期。报名由珠纵司令员林锵云题字。内容:(一)、党的方针政策;(二)、民主政权工作;(三)、打击敌伪的战况、战果、经验;(四)、解放区的生产、生活。报社工作人员达三四十人,编辑部设在合水口。1945年4月前,报纸能政党出版。自敌、伪顽、匪联合发动“五·九”大扫荡后,《新中山报》撤离合水口,游动于长江、石门、石莹桥一带,有需要时便突击出一两期。1945年8月15日,《新中山报》就在锣鼓村出一期《号外》,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还传达珠纵一支对乡亲父老的文告。直至这年10月,国民党谢文泉部进犯山区,逐村逐户搜查,《新中山报》才完全停刊。(据甘正蒿:《中山革命史回忆录》)   六、《抗战报》 1945年春——1945年秋。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党委机关报。油印,三数天一期。内容:(一)、党的方针政策;(二)、五桂山解放区抗部队工作;(三)、打击敌伪的战况、战果、经验;(四)、解放区的群众工作。由珠纵一支政治处主编。(据《抗战报》)   七、《众报》 1949年9月——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区纵队中山独立团机关报。由独立团政治处主编。社址:长江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含广播电视)   一、《中山广播》(有线) 1951年5月24日启播——1985年11月。中共中山县(市)委、中山县(市)人世政府喉舌。   二、《中山农民报》 1956年3月22日创刊——1957年6月。中共中山县委、中山县人民政府机关报。三日刊。主编:周挺(兼)、肖金康。   三、《中山报》 1957年7月11日——1958年6月。中共中山县委、中山县人民政府机关报。两日刊。负责人:司徒洪、王树平、秦舜谦。   四、《中山日报》 1958年7月1日——1959年12月。中共中山县委、中山县人民政府机关报。由原《中山报》、《珠海报》、《石岐报》合并而成。天天出报。负责人:司徒洪、王树平、秦舜谦。   五、《石岐报》 1958年——1959年初。中共石岐市委机关报。主编:江东。   六、《中山报》 1960年1月1日——1961年2月。中共中山县委、中山县人民政府机关报。两日划。1961年2月停刊。   七、《中山通讯》 1969年春——1980年秋。中山县革命委员会机关刊物。前期由县革委会报道组编辑,后期由县学大寨办公室编辑。   八、《中山侨刊》 1981年6月至今。中山县(市)侨务办公室机关刊物。16开本。   九、《中山旅游协会会刊》 1984年8月——1985年12月。中山市旅游系统的专业小报。八开四版。新闻性强。是市内首次出现带彩色照片的小报。   十、《中山电视》 1985年3月18日启播至今。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宣传工具。   十一、《中山广播电台》(无线、调频、立体声) 1985年11月23日启播至今。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喉舌。   十二、《中山报》 1992年8月28日重新出版。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机关报。